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巨大隆起性病变

2018年07月14日 806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巨大隆起性病变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医学中心;南京医科大学消化内镜研究所 ( 南京,210011)

缪 林  范志宁  季国忠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医学中心缪林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巨大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自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对胃镜和肠镜发现的消化道直径大于20mm隆起病变28例行ESD治疗:在病灶周围标记、黏膜下注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剥离病灶、处理创面。结果:本组共有28例患者,其中8例病灶位于食管内,11例位于胃内, 9例位于结直肠内,病灶直径20mm-35mm(平均24mm),病灶均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食管内病灶,平滑肌瘤(起源于黏膜肌层)4例,食管囊肿2例,食管早期鳞癌2例。胃内病灶位于胃窦5例,胃底2例,胃体4例,其中增生性息肉4例,异位胰腺1例,管状腺瘤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3例,管状腺瘤伴高度不典型增生1例,早期胃癌侵犯黏膜肌层1例,间质瘤1例。结肠内病灶位于直肠4例,乙状结肠5例,其中绒毛状腺瘤2例,绒毛状管状腺瘤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3例,绒毛状管状腺瘤伴高度不典型增生1例,绒毛状腺瘤伴局部癌变1例,类癌1例,平滑肌瘤1例。ESD时间50-120分钟,病灶整块切除26例,分块切除2例。食管及胃内病灶ESD术后平均住院3.5天。结直肠病灶ESD术后平均住院4.6天。所有病人术中有少量出血,给予电凝或氩气止血,有一例胃窦管状腺瘤ESD术后出血,电凝、氩气止血无效,给予2枚钛夹止血。有一例直肠病灶ESD术后出现小穿孔,保守治疗16天后康复出院。术后2月复查胃镜和肠镜,创面愈合良好,有1例胃窦增生性息肉有少量残留,给予圈套切除,余未发现复发。结论:ESD治疗消化道巨大隆起性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结构,可使该类患者免于剖腹手术之苦。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消化道;隆起病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