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磕碰、大危险、及时就诊、莫要误诊误治

2017年10月30日 875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最近接诊三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①男,40岁,右侧肢体活动不灵、逐渐加重半月,自误以为“颈椎病”治疗半月,行头颅CT检查提示左侧慢性硬膜下血肿。②女,50岁,右面部阵发性抽动伴左侧肢体麻木、无力,自误认为脑卒中就诊,行头颅CT检查提示右侧慢性硬膜下血肿。③女,70岁,神志淡漠、认知力下降被家人误以为“老年痴呆症”,就诊后行头颅CT检查提示右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左侧硬膜下积液。其中2例行手术治疗,1例服用药物治疗后症状改善、继续观察。连续三个病例的发生引起我们的思考,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多起病隐匿,难以及时发现,追溯病因多难以回忆起严重外伤病史。故需重视该疾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老年人颅脑损伤中常见的一类疾病。特点是患者多经历过轻微的颅脑损伤,经过3周-4周及其以上的时间的演变和血肿增多,才出现临床症状,头痛较为突出,部分有痴呆、淡漠和智力迟钝等精神症状,少数可有偏瘫、失语和癫痫等症状。由于病史较长,相当多的患者没有或者不能够回忆出外伤病史,因此往往缺乏警惕,也容易导致误诊。如一些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老年患者常因记忆力下降、智力下降、精神症状或大小便失禁,被误诊为老年痴呆;有些出现一侧肢体运动障碍、失语的患者常被误诊为脑卒中。慢性硬膜下血肿如能及时明确诊断、干预治疗或手术,则疗效多满意,如不能尽早诊断和及时治疗则易致残甚至引起死亡。早期诊断治疗是关键。患者尤其老年人在受伤后一个月以上(有些甚至半年以上)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肢体乏力、智力下降等表现均要考虑到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可能,尤其是经常服用阿司匹林、波立维、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患者。
一般CT和磁共振可以明确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分为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其中手术治疗又分为钻孔引流术及开颅血肿清除手术。如果没有症状,血肿量小,可以考虑服用他汀类药物观察,不急于手术,因为有部分患者的血肿可逐渐减少甚至消失。不过多数情况下,还是需要手术解决。如当患者出现临床症状,CT、磁共振证实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手术是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的首选方法。术后一般预后良好,很多患者手术后当天或第二天神志就较术前明显改善,语言功能恢复,偏瘫症状改善。因此,即使病人老年病笃,最好也要尽力救治,甚至进行床旁锥颅引流,只要治疗及时,常能转危为安。极少数患者才会复发。特别提醒:“小磕碰,大危险”。慢性硬膜下血肿常见于老年人,但现在越来越年轻化。多数头部外伤轻微,如打一巴掌、头碰到门框等硬物、或是摔跤时头部着地等;还有些病人无明显外伤史,起病缓慢,临床早期症状轻微,故多不予重视。然而在受伤后一个月左右会出现一系列症状,这时要警惕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因此,提醒家里有老人的朋友们,老人如出现头痛、呕吐、言语不清、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近期有轻微头外伤,应尽快前往相关专科医院就医,以免耽误最佳救治时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