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肺朝百脉”论治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病
2020年09月26日 8006人阅读
结缔组织病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CTD) 是一种累及全身多系统、多器官、多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并发症较多,常易并发肺部症状,以间质性肺病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 最为常见。CTD并发ILD多数起病较隐匿,呈渐进性,部分以肺部不适为首发或唯一症状。近年来CTD-ILD患者临床较常见,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疾病后期患者常因呼吸衰竭而亡,病死率较高。当前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重视,现从中医“肺朝百脉”角度对CTD-ILD患者进行简单探讨。
1. 肺朝百脉与气、血、脉的关系
“肺朝百脉”出自《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说明全身血液经百脉流经肺脏,通过肺脏主气司呼吸作用进行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含有清气的新血随肺气的宣发肃降通过百脉运往全身脏腑、组织、筋脉, 以濡养之。“肺朝百脉”充分体现了肺与气、血、脉之间的密切关系,临床可用于指导多种气、血、脉相关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灵枢·营气》云:“谷入于胃,以传于肺,流溢于内,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至肝,从肝注肺,复出太阴。”《灵枢·营卫生会》亦云:“上焦者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布胸中……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脾胃化生之气血经肺经流至全身以濡之,最后又复归于肺脉,机体之气血在脉中呈环状循环,周而复始。陈彩英指出,肺通过对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素等肺内代谢物质的生成、激活、灭活进行调节,令血管舒张或收缩,从而对血压和血容量产生调节作用;通过维持肺内抗凝血和凝血机制的动态平衡,从而令血液循环不止,保持稳定的流动状态。肺脏所分泌的血管活性物质可对血管产生一定作用,同时血液中的血管活性物质亦可反过来作用于肺脏,二者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可见肺朝百脉是双向的调节作用,即肺朝向百脉,百脉亦朝向肺,百脉与肺脏在生理和病理上皆相互影响。故而肺脏病变可随气血流至全身经脉,波及各脏腑、组织、器官而为病,而全身疾病亦可随气血归于肺脉而并发多种肺部病症。
2. CTD-ILD的病因病机
CTD是包括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干燥综合征、巨细胞动脉炎等在内的一系列结缔组织受累疾患。现代医学认为CTD-ILD是指患者在罹患CTD的同时,机体通过自身免疫反应损伤肺部,从而引起肺间质和支气管周围相关组织炎症反应甚至纤维组织增生的疾病。肺脏本身含有丰富的结缔组织,如血管、淋巴、胶原等,故CTD常易累及肺部为病。ILD以肺间质弥漫性炎症渗出、浸润或纤维化为主要病变,临床常见咳嗽、咳痰、憋闷、气短、发绀等症状,CTD-ILD患者除一般肺内症状外,同时可伴有 (或不伴) CTD的部分肺外症状,如杵状指、皮疹、关节疼痛、皮肤变硬、口干、眼干、雷诺现象等。
《素问·评热病论》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CTD在中医属痹证,其发生主要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等邪气乘虚而入经络,导致气血痹阻不通,以筋脉、关节、肌肉等麻木、酸痛、重着、屈伸不利、肿大灼热等为主要表现。正如《类证治裁》中所载:“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而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从发病机制来看,痹证的发生与气、血、脉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素问·痹论》云:“肺痹者, 烦满喘而呕”。《辨证录》曰:“人有咳嗽不宁, 心膈窒塞,吐痰不已,上气满胀,不能下通,人以为肺痹也。”《症因脉治·肺痹》亦载:“肺痹之症……烦满喘呕,逆气上冲,右胁刺痛,牵引缺盆,右臂不举,痛引腋下。”历代医书中有较多关于“肺痹”症状的记载,与现代ILD的咳嗽、咳痰、胸闷、气短等诸多症状相符合。诸多当代医家皆将ILD归于“肺痹”范围,亦主张CTD-ILD应从“肺痹”进行论治。
CTD是在机体正气不足的情况下,外邪乘机侵袭,从而导致皮肤、肌肉、关节等处的气、血、脉运行失常,痹阻不通,又肺脏具有朝百脉的生理机能,与全身之气、血、脉在生理和病理上皆可相互影响,故CTD患者常易通过气血归肺而并发肺部病变,导致肺脏机能失常。CTD-ILD与肺朝百脉及气、血、脉密切相关,该病患者病程较长,病久虚实夹杂,气滞、气虚、血瘀、脉阻等并存体内,互为病因,是本病缠绵不愈的重要原因。故本病的治疗应从气、血、脉的调理入手,重视补气、行气、理气及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法的灵活应用,气血复运,脉络得畅,肺朝百脉机能得复,则诸症可缓,疾病向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