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隆起性病变的诊治进展01
2019年06月09日 880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一、流行病学特点
在世界范围内,关于PLG发病率的报道差异很大。德国医师认为,德国人胆囊息肉的发病率仅为6.1%,而韩国医师报道称,在9.96%的健康韩国人群中发现了胆囊息肉。在我国的不同地方,PLG的发病率也有很大不同。在浙江宁波当地人的胆囊息肉的总体发病率达到了7.4%,低于台湾省的9.5%,比北京和上海的发病率要高,而后者的发病率分别为6.9%和4.2%。研究显示,该病的发病率在性别、年龄方面有很大差异。来自德国的的报道发现,男性的发病率和女性接近(在全部2099个病例中,二者发病率均为6.1%)。除此之外,大部分文献都认为男性PLG的发病率要高于女性。在上海的全部受检者中,7174位男性受检者中发现了332个胆囊息肉,4642位女性受检者中发现了163个胆囊息肉,发病率分别为4.6%和3.5%,男性的发病明显高于女性。来自宁波的一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男性8.5%的发病率更是显著高于女性的5.0%。另外,中年人PLG的发病率普遍比其他年龄段的要高。在40-49岁的中年男性受检者中发现了10.5%的发病率,在各年龄段中最高。而台湾的中年男性的发病率最高。
二、病理学分型
胆囊隆起性病变在病理上可分为:①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和腺癌;②非肿瘤性息肉,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肌增生等。
胆固醇息肉:胆固醇异常沉积于胆囊壁内粘膜层形成的良性病变。肉眼可见在凸起的嵴上可见线状的黄色条纹,周围粘膜伴有充血,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具有特征性的“草莓胆囊”。镜下的结构呈黄色分叶状,绒毛顶端可见充满脂质的泡沫细胞,表面有完整的上皮细胞覆盖,常被看作是胆固醇沉着症的形态学变异。
炎症性息肉:胆囊壁总是伴有慢性的炎症,可见纤维化、肌层肥厚或泡沫状巨噬细胞结节状聚集。显微镜下,黏膜层伴有不同程度的单核细胞浸润。上皮细胞相对正常或萎缩,或显示增生性或化生性改变,这些化生性改变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
腺肌瘤与腺肌瘤病:胆囊内胆汁压力升高后压迫胆囊壁,致使胆囊壁内出现一些形状不规则的腺管结构,这些腺管结构被称为“罗阿氏窦”。它们表面覆盖有柱状上皮或立方上皮,内部可能藏有结石。罗-阿氏窦大量存在并且合并有肌层肥厚,则被称为腺肌瘤(局灶性结节)与腺肌瘤病(弥漫性病变),局灶性病变可累及胆囊的任何节段,但大多数病例位于胆囊底,形成界限清楚的病变。
腺瘤性增生:与上文提到的腺肌瘤相似,也是继发于炎症和(或)结石的黏膜反应性变化。它类似于胃肠道的相应病变,可以有蒂或无蒂,可表现为管状、管状绒毛状(管状乳头状)或绒毛状(乳头状)的生长方式,其中可见局灶性鳞状细胞化生。大部分管状腺瘤由幽门型腺体组成,并且经常可以见到一定程度的非典型性。少数表现为原位癌或局部浸润癌。一般来讲,腺瘤愈大,出现恶变的可能性就愈大[。但是,胆囊粘膜的腺瘤性增生似乎并不是重要的癌前病变。胆囊腺瘤中常见的β-连环蛋白基因的突变,在胆囊癌中比较少见;见于胆囊癌的tp53、k-ras和p16突变在胆囊腺瘤中也少见。
本文选自谢强强等,胆囊隆起性病变危险因素分析及手术指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