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转凉最易患病,需要加以预防

2020年09月04日 889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立秋之后,天气转凉,疾病多发,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因此在加强保健的同时也要注意防病。
  感冒:秋季忽热忽凉,是伤风感冒的多发季节。注意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气管炎:秋季是慢性气管炎的高发期。因草枯叶落,空气中过敏物较多,容易诱发气管炎。预防应避免与过敏因素接触,改善居室环境,注意空气流通新鲜。
  胃病复发:秋季人体受到冷空气的刺激,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容易发生痉挛性收缩,加上天气转凉,食欲旺盛,使胃肠负担加重,导致胃病复发。预防应注意保暖,加强锻炼,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合理膳食,少吃多餐,定时定量,戒烟禁酒。
  关节炎:入秋暑湿蒸腾的同时又有寒意袭人,极易发生外寒内湿的关节痛症。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不用冷水洗澡。有病史者可用当归、鸡血藤、桂枝、杜仲等煎汤药浴。
  皮肤感染:秋季皮肤易被病源寄生虫和蚊虫叮咬,出现红肿且奇痒,搔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出现脓疱疮(疹)等。所以,被蚊虫叮咬之后切不可抓挠,可涂抹风油精、清凉油消肿止痒。
  秋季腹泻:婴幼儿易患,以轮状病毒所致最为典型。多发于深秋初冬季节,起病急,病情重。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用抗生素无效,腹泻多在病后4-7天自愈,家长应做好护理工作。

老慢支复发:    10月份,随着天气转凉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据统计,老慢支病人感冒后90%以上导致急性发作。因此,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预防感冒;还要科学调理饮食、合理NA物防治,改善居室环境,避免烟尘污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

哮喘病复发:哮喘病人对10月份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极为敏感,而抵抗力弱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哮喘。另外,食物和空气中的过敏物质大量增加也是该病易发的重要原因。因此,首先要弄清引起哮喘发作的致敏源,尽量避免与之接触。
    肺炎:    临床资料表明,10月老年人肺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般会骤然增高。中医认为,这是秋燥伤肺所致。具有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的特点。因此,要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

中风和高血压等脑血管疾病:秋冬季节也是脑血管病的高发季节,据统计,50%以上的中风患者发生在秋冬季节。这是因为秋冬时节气温偏低,人体在寒冷环境中,全身的毛细血管会收缩,使心、脑负荷加重从而引起血压升高、脑部缺血缺氧及形成血栓。秋冬时节气候干燥,人体消耗水分大,造成体内缺水,缺水后,血液粘稠,血流减慢,会因血容量不足造成缺血性脑中风。因此,老年人在气候多变的秋冬季节一定要提高警惕。要注意自我保健,加强防范措施。首先是要注意及时收听天气预报,随时增添衣服,采取御寒保暖措施;其次是注意按时起居,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最后应注意平时多参加体育活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发脑中风:在清晨,60岁以上的老人最容易发病。秋季气候干燥,老人经过一夜睡眠,吸进干燥的氧气,呼出湿润的二氧化碳,期间要消耗掉人体内的大量水分。此时,如果老人的血粘度较高,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缓慢,一旦血液流动受阻,很快就会形成脑中风。

一般来说,如出现以下现象就应引起警惕:突然昏眩,眼前突然昏黑一片,数秒后便可恢复,这是患中风的最早症状;视物模糊、视野缺损,多在一小时内自行恢复,这表示脑血管已严重狭窄;突然发生剧烈头痛、伴呕吐,甚至短时间神志不清,应及时检查,因为很可能已发生脑血管破裂出血;突然对过去发生的事情全部遗忘,但自我认知仍良好,意识也清醒,记忆消失一般持续数小时会恢复正常;频频打呵欠,一般发生在中风前5至10天内,此时脑动脉硬化渐渐加重,管腔愈来愈窄;短时间语言困难或全身无力,这是大脑缺血的征兆,可能导致半身不遂。

为避免发生脑中风,老人在睡前应饮适量白开水,以保证夜间体内的消耗。起床后,用白开水250毫升加食盐0.5克左右,溶化后饮用,可降低血粘度,保证血液流动通畅。每天吃2根香蕉,可使中风发病率减少40%。早晚行走3公里、勤散步,能较好地起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心脑血管疾病易发:“秋季是从夏季到冬季的过渡性季节,寒暖渐变,常常不易立即感觉和体验到,且秋季的寒暖又常反复,寒而复暖,暖后又寒,使人防不胜防。”李进提醒,秋季感冒受寒一般较为普遍,但真正应防范的是心脑血管疾病。进入换季季节,对健康人来说,这也不意味着什么,但如果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这方面也粗心大意的话,就很容易引发原有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肺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秋季首先要注意季节气候的变化

支气管哮喘的防治

哮喘属于过敏性疾病,它的发作多半是季节性的,每年夏末秋初开始发作,仲秋季节发展到高峰,寒冬腊月减缓。这种病各种年龄、不同性别都可患,且易反复发作,平均患病率为2%。哮喘发作前常有先兆症状,如反复咳嗽、胸闷、连续喷嚏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出现急喘。因为痰黏稠,不易咳出,患者往往被迫坐起。严重者可出现嘴唇及指甲青紫、四肢厥冷、出汗、心跳快等症状。发作时间从几分钟到数天不等。哮喘是一种容易发作的慢性病,因此哮喘者在缓解期要积极预防:首先要尽量避开过敏源:常见的过敏源有风媒花粉(枸树、蓖麻、蒿草等)、霉菌孢子、螨、某些生产性粉尘(如棉尘、蚕蛾、粉尘、山药粉)等;若哮喘病人知道自己对什么过敏,就应尽量避而远之。其次要暑天治疗:从小暑至立秋,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治疗,可以使患者的阳气充实,增强抗病能力。

慢性咽炎的防治

秋天之所以要特别重视对咽喉炎的防治是因为秋天气候多晴少雨、气候干燥。咽炎若在急性期得不到彻底治疗,就会成慢性咽炎。慢性咽炎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为耳鼻喉科常见病。慢性咽炎的主症状为咽部干燥而痛、咽部暗红,多由阴虚、虚火上灼所致,防治上宜滋阴清热,清咽喉,可用药物防治,如用麦冬3克、甘草1.5克、金银花3克、乌梅3克、青果3克,以开水泡,经常服用。在饮食上应常吃绿豆饮或雪梨浆。

心血管病的预防

秋天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据有关资料报告,秋末冬初时节,脑血栓、脑溢血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季节。由于天气变凉,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寒冷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血液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心血管病人要坚持服药,坚持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积极防治感冒等,以避免诱发、加重心血管疾病。

抑郁症:秋风落叶,凄风凄雨,往往使人触景生情,特别是老年人易产生垂暮之感,诱发消极情绪,严重者,终日郁郁寡欢,少语懒言,很容易患上抑郁症。防止抑郁症要注意心理调适,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勤于锻炼,投入大自然,凉爽的秋季正是外出旅游的好时机。

中风:进入深秋时节,低气温可致体表血管弹性降低,周围阻力增加,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从而引起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而致脑血管破裂。寒冷还能使血液纤维蛋白浓度增加,引起血液黏稠,导致血栓形成。因此,要重视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原发疾病的治疗,并注意先兆症状,如发现突然眩晕、剧烈头痛、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等,应及时送医院治疗,以防发生意外。

冬季:是感冒、哮喘、肠炎、慢性支气管炎、心脑血管、腹泻、关节炎、抑郁症八大疾病高发期。婴幼儿最易患感冒、哮喘、肠炎、腹泻疾病,中年人群主要以慢性支气管炎、抑郁症为主,而中老年人群最易诱发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心脑血管。

糖尿病:节日期间糖尿病患者由于甜食不避、进餐过多均可使血糖突升,糖尿病加重。提醒糖尿病患者①不要忘记服药、打针;②尽量按时起床、睡觉、进餐:⑨在甜食、糖果面前控制住自己的嘴,血糖过高也容易得各种感染性疾病,一旦感染又会使糖尿病加重。

高血压、冠心病及中风:冬季天气寒冷,身体受低温刺激,可使交感神经兴奋,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特别是脑小动脉血管收缩,血液循环阻力加大,脑部负荷加重,可造成血压升高而易发生中风,重者可发生脑溢血、脑梗塞或脑梗死。还会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发生心肌缺血缺氧,而寒冷的刺激可使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易导致血栓形成而阻塞冠状动脉,引起冠心病加重,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再加上中老年人对外界适应性差,抵抗力弱,特别容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中风,甚至可导致猝死。因此,天气变冷后,中老年人尤其是已有高血压病的人应定期测量血压,要长期、规律、不间断地进行降压治疗,按时服用降压药,使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

心脏病:患者在没有感染的情况下,稍做轻体力活动即感心慌、气短、脉搏增快,休息后呼吸和脉搏恢复到正常所需的时间比平常慢;尿量减少,体重增加,下肢出现轻度水肿;夜间睡眠时须垫高枕头才感觉舒服,睡眠中常因气短而憋醒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