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痿、肺痹与肺间质纤维化证候认识
2021年07月13日 791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弥漫性肺间质疾病是一类以弥漫性肺泡炎症和肺间质纤维化为基本病理改变的疾病的总称,其中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是一类呈慢性进展、预后差、病死率高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结缔组织疾病亦可造成肺损伤而出现肺间质纤维化的表现,症状均以咳、痰、喘等为主。现代中医学者认为肺间质纤维化当归属于中医学的肺痹、肺痿、喘证等范畴。
古代文献中对肺痿的认识基于《金匮要略》,其证候特点以肺胃气阴两虚为主,亦可见肺气虚冷;肺痹则是尊崇《内经》中“五脏痹”的理论,主要证候特点为肺气闭阻;而肺间质纤维化的现代研究则表明其证候特点多以气虚为本、瘀血为标。因此,二者分别代表了肺纤维化的不同阶段和(或)不同证候特点,即肺纤维化患者表现出气阴两虚、虚热灼肺或肺气虚冷的证候特点可参照肺痿论治,若表现为肺气闭阻之实证特点则当以肺痹论治。
肺痿主要证候及病机演变
肺痿主要证候为肺胃不足、气阴两虚证,症见咳嗽、吐涎沫、咽干、口渴、多唾、动则气喘、脉虚数等。由于肺失宣降,气逆作咳作喘,水津失布,聚为涎唾,是故愈干愈唾,愈唾愈干,终致肺热叶焦,痿而不用。肺病及脾见疲乏、消瘦、食欲不振等,脾虚失运,痰浊中阻,上犯于肺,即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是肺系疾病中最多见的病理产物,肺痿也不例外。痰浊内蕴,气机不利,甚或郁久蕴热,或可动血,抑或血停成瘀,痰、瘀、热互结而成虚实夹杂证候。古代医家对肺痿的论述以热证为多,病机以虚证为本,实证为标,证候特点以虚实夹杂多见,病机复杂,病情较重,预后差。
综上,肺痿以气虚为根本病机,病证素以痰、热最为多见,病位责之在肺、胃为主,可累及脾肾,分为寒热两类,阴虚内热、阳虚生寒是其内在机制,证候特点多以虚实夹杂为主。因此,虚热之人当以养阴,虚寒者当以温补,虚实夹杂则补虚泻实。历代医家多崇培土生金之法,肺胃同治。此外,肺痿之喘多为虚喘,与肾相关,肾气亏虚,无以纳气而见喘,治当遵循金水相生,肺肾同治。肺痿之人其表益虚,容易感受外邪而发表证,日常调护要慎风寒,避暑热。
肺痹主要证候及病机演变
古代文献中对肺痹的症状描述则以“烦满喘呕”为多见。《黄帝内经太素》注解此症乃由于上焦气痹,肺脉循胃口故得之,其喘乃“喘息气粗”一症。参照原条文对病机的描述,结合临床知识,该症当是实喘,而非虚喘,亦可见肺气闭阻、声低不出而发喑哑,是气闭之实证喑哑。肺气不宣,气机不利,无以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症见小便不利,又肺与大肠相表里,可见气闭之大便不通。可见,肺痹在古代文献中多以实证表现为主。因此认为,肺痹实乃肺气闭阻,即“痹者,闭也”。肺痹的证候特点除实证之外,肺气亏虚亦可致痹,并以肺肾气虚之动则喘甚最为多见。如“舌白”一症,文献中论其病机乃是白为肺之色,舌色白即是肺气虚的表现。《黄帝内经太素》曰:“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指出肺痹的病机特点是气虚兼气闭。阴虚者亦可致病。如肺气不行,治节失司,加之素体阴虚之人,虚热内灼,若“醉以入房”致“火更炽,水更亏,肾阴亏耗,子盗母气”可致肺气更虚,闭阻更甚。
文献研究表明,肺痹发病初期多以风寒湿等邪实为主;随着疾病发展或素体卫外不固,外邪留恋,郁而化热,肺肾功能失司,气虚津停,终致痰瘀互结的虚实夹杂之证;晚期,正气渐虚,出现肺肾亏虚、肾不纳气、肺气痹阻等证。除肺肾不足之外,肺痹必定会累及脾脏,子病及母,子盗母气,终使肺脾俱损。因此,肺痹病名来源于“肺气闭阻”这一基本病机,气机不利是肺痹发病的基础,其证候特点以实证为主,虚证则以肺肾气虚多见,亦可表现为虚实夹杂证,以气虚为本,气闭为标。临证当辨其虚实矛盾的主次而施治。
参考文献
[1]魏媛,郭思佳,宋雅琳,等.肺痿、肺痹与肺间质纤维化证候认识[J].吉林中医药,2020,40(01):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