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乳及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异同

2017年12月03日 1153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浆细胞性乳腺炎及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类良性乳房疾病,表现为非哺乳期的、非细菌感染性、慢性乳腺炎症,占乳房良性病变的4% 5%。研究早期,由于二者临床表现以及超声、影像学表现酷似乳腺癌,常被误诊、误治。除此之外,它他们的临床表现也很相似,超声及影像学检查表现均有交叉,临床上常常难以鉴别,易将二者混淆,导致疾病迁延不愈,给预后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以下是它们在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传统医学与西医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面的异同。


病因

二者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明了。浆细胞性乳腺炎也被称之为导管周围性乳腺炎、乳腺导管扩张症。浆乳以乳头周围主导管引流停滞为基础,可能与乳头发育不良如乳头内陷乳头分裂畸形等,中医认为素有乳头内陷畸形加之情志不疏,肝郁气滞,营气不从,经络阻滞,气血瘀滞,结聚成块,蒸酿肉腐而成脓,溃后成瘘;若肝郁化火,迫血妄行,可致乳头溢血。肉芽肿性乳腺炎则与服用避孕药、棒状杆菌感染、乳汁所致的免疫反应和超敏反应、自身免疫以及高泌乳血症密切相关,一般患者比较年轻,多位35岁之前


发病机制

二者虽然发病原因不同,但在发病机制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浆乳主要是因为乳腺导管排泄障碍、异常激素刺激导管分泌、管腔内淤积的脂质类物质分解后产物由管内渗出,刺激周围组织,引起免疫反应和以浆细胞、淋巴细胞为主的局部反应性瘤样变。而肉芽肿性乳腺炎则是由于异常激素导致乳汁分泌至腺泡后,不能从乳腺小叶正常排入输乳管,从而引起乳汁在小叶内淤积,使脂质类物质分解产物在小叶局部发生超敏反应和免疫反应,最终形成小叶肉芽肿炎症。


临床表现

它们的临床表现形似,均以反复的乳腺肿块、乳腺脓肿以及乳腺窦道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上常难以鉴别。两者相比较,浆乳多发于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女性,发病高峰年龄为30 40 岁和50 60 岁,多数病人有乳头发育不良或哺乳不畅史。病人常常以乳头溢液为初期症状,可挤出牙膏样物。导管扩张、反应性炎症及纤维增生等病变逐渐扩延,累及部分乳腺组织后可形成不规则肿块。部分病人也可以肿块为始发症状,表现为局限性肿块伴压痛,边界欠清,活动度较差,多数病人病史较长、变化缓慢,可持续静止在肿块期数月或数年。导管可因纤维化收缩而牵拉乳头变形、回缩,或使原有凹陷乳头更加内陷,局部皮肤可与肿块粘连,可有腋下淋巴结反应性肿大。而肉芽肿性乳腺炎好发于生育年龄、经产的妇女。均以乳腺肿块就诊,无痛或轻微痛,常发生于单侧乳腺。肿块质地硬韧,边界不清,常与皮肤或周围组织粘连,可伴同侧腋淋巴结肿大,但乳头溢液不常见。临床上此类患者在发病初期还常常伴有四肢的结节红斑,疼痛明显,严重者影响行走。


治疗

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很少有不治自愈的,西医以手术切除病灶为主。急性期合并有红、肿、疼痛者,经静脉抗炎及局部硫酸镁湿热敷治疗后行乳腺区段切除;合并脓肿形成者,先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后换药待伤口一期瘢痕愈合,周围炎症消退后再行病灶彻底切除。慢性期的乳房肿块,经病理检查确诊后将肿块连同周围部分正常乳腺组织一并切除。由于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易复发,患者很难接受多次手术,同时给患者的身心带去很大的伤害。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要求逐步提高,对治愈后乳房外观以及疤痕的面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大多数年轻女性来说切除乳房更是难以接受。随着对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中医治疗此类疾病的方法也日益丰富,且复发率低、损伤范围小,因此中医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具有极大的优势。中医治疗时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证与辨期相结合,灵活采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方法。二者病机均可归纳为肝郁化热,热盛肉腐。依照辨证论治的原则,临证又可分为肝经郁热证和余毒未清证,前者治拟疏肝清热,活血消肿;后者治拟益气和营、清化脱毒。内治法应用浆细胞性乳腺炎及肉芽肿性乳腺炎方,外治配以金黄膏或青黛膏外敷及化脓期小切口药线引流。根据随访统计,患者治愈后不宜复发,且疮面收口后乳房疤痕较小,极大程度地保护了乳房外观,满足了现代女性对治愈疾病和保持乳房良好外观的双重需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