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家长谈谈小儿发热

2018年09月03日 60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发热是小儿的常见症状,但家长往往非常着急,那么,面对小儿发热,如何做到忙而不乱呢?

要弄懂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知道何谓发热。

小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腋温36~37℃衡量。通常情况下,腋温比口温(舌下)低0.2~0.5℃,肛温比腋温约高0.5℃左右。肛温虽比腋温准确,但因种种原因常以腋温为准。若腋温超过37.4℃,且一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所谓低热,指腋温为37.5℃~38℃、中度热38.1~39℃、高热39.1~40℃、超高热则为41℃以上。发热时间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儿内科王振先

然后,我们来了解一下为什么会发热。

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其前部为散热中枢,后部为产热中枢,这两种调节中枢机能彼此相互制约,保持动态平衡,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小儿年龄愈小,体温调节中枢机能愈不完善,可致体温升高。新生儿汗腺发育相对不足,通过汗液蒸发散热受到限制,故天气炎热时,也可致体温增高。

那么,那些疾病可产生发热呢?

一、急性高热

1.感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早期,各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

2.非感染疾病暑热症、新生儿脱水热、颅内损伤、惊厥及癫痫大发作等。

3.变态反应过敏,异体血清,疫苗接种反应,输液、输血反应等。

二、长期高热

1.常见病败血症、沙门氏菌属感染、结核、风湿热、幼年类风湿症等。

2.少见病恶性肿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结缔组织病。

发热与病情的关系:发热与病情轻重有时不一定平行。婴幼儿对高热耐受力较强,即使体温高达40℃,一般情况仍相当好,热退后很快恢复。相反,体弱儿、新生儿即使感染很严重,体温可不高甚或不升。年长儿体温较稳定,若体温骤然升高,全身情况较差,常常反映有严重疾病存在。

如何看待发热: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发热可使吞噬细胞活动性增强,抗体生成增多,白细胞内酶的活力及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抵御疾病的侵袭,促进机体恢复。因此,如发热不是太高,一般情况尚好,不应盲目或急于降温治疗。但是发热过久或高热持续不退,对机体有一定危害性。可使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脂肪代谢发生紊乱而致酮血症,发生自身蛋白质的破坏而致消瘦,脑皮质兴奋、抑制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肠功能紊乱等,出现一系列严重症状,加重病情,影响机体恢复,因此应尽快查明原因。

发热的家庭护理

对高热患者应及时适当降温,以防惊厥及其它不良后果。对既往有高热惊厥史或烦躁不安者,在降温同时给予镇静药。

(一)降温措施

1.物理降温将患儿置放于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流通处。用冷温毛巾或冷水袋,敷头额、双腋及腹股沟等部位,或用布包裹的冰袋(也可用软包装饮料如牛奶等放到冰箱中冰一冰代替)枕于头部或放置于上述部位。亦可用冷水(28℃~30℃)或酒精(30%~50%)于四肢、躯干两侧及背部擦浴。擦浴时如患儿出现皮肤苍白或全身皮肤发凉应立即停止。有条件的家庭,也可给孩子洗个温水澡,一般10分钟左右即可使体温下降1~2度。

2.药物降温对未成熟儿,小婴儿与体弱儿一般不用解热剂降温。常用的解热剂有APC5~10mg/kg/次,或阿鲁散1-2岁婴儿每次1-2片(每片含阿斯匹林0.06克,鲁米那0.015克)。也可用小儿退热栓(扑热息痛栓),1~6岁,1粒/次,一日1-2次,将栓剂塞入肛门。其他如泰诺林、安瑞克等均可选用。间隔4~6小时可重复使用。

(二)其它对症处理

高热时不显性水分丢失增多,加之食欲减退,应及时补充水份,给孩子多喂水。

(三)病因治疗

病因治疗是发热的治疗关键。对于由感染引起的高热,应根据病情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对局部感染病灶要及时清除。因非感染性疾病所致的高热,也需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需要指出的是,家庭护理只是发热初期或明确诊断后家长为预防严重并发症而采取的对症措施。不能因此而耽误孩子的治疗。如果孩子病情较重,精神不振,或病情加重,出现抽风等情况,还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治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