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为什么难克服?
2017年11月24日 32911人阅读
和绝大多数人对肥胖的认识一样,很多人也认为拖延可以通过理智来改变。然而,关于肥胖的事实是,不断增多的减肥秘籍,并不能阻止全球每年超过300万人死于肥胖。而这个数字远大于战争、犯罪、自杀三项死亡人数的总和。与此相应的是,网上越来越多的满满理智味道的拖延症攻克法宝,并没有压低关于“拖延症”的百度搜索指数向上的走势。
也许,我们有必要考虑一下,肥胖和拖延也许不全是因为习惯不好、意志不坚、缺乏目标等理智可控因素。
这里,由于肥胖症涉及太多生理因素,我们就只谈谈拖延症。
这是拖延症的真实状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
1、起床拖延——被遗忘的梦
天亮了,一个“拖延症患者”的闹钟响了。他以极不熟练的姿势摸到了手机,睁开一只眼睛,以极其熟练的手势关掉了闹钟。闭上眼,继续睡。还有两个闹钟没有响呢。
这个画面可能并不普遍,但是,设置三个闹钟,好像是很多拖延症的标配。
另外,每天早上,和疲惫做一番较量,似乎也是固定流程。即使,这天,他睡了8个小时,依然会感到疲倦。因为,双眼的干涩感,全身的无力感,不自觉皱起的眉头,都是他需要睡眠的铁证。
如果,一个人,仅仅是因为累而在起床这件事情上拖延,那不应该算是什么大问题,因为这仅仅是个生理问题。但是,鉴于一个真正很累的人,更可能的情况是,三次闹钟全部没有听到。所以,对于拖延症,这里应该另有隐情。
这里,其实有一个很多人不太敢承认的事实——很多时候,一个人很难起床,其实并不是因为累,而是因为不愿意离开正在做的梦。
这一点很难承认,是因为,我们的梦存在于短时记忆里,一旦醒来那一刻,我们脑袋里想一下任何一件事情,刚刚的梦可能立即被洗掉。比如,伸手好几下,你都没有摸到正在响的手机,这时,你很自然的想了一下手机在哪儿。就这一下,梦就可能找不回来了。甚至,你会认为,自己没有做梦。
与此相反的情况是,把手机放在不需要睁眼就很容易摸到的位置,有时就会发生,三次闹钟都被自己关掉了,等醒来时,却不记得自己关过手机闹钟,而认为闹钟没有响。
而拖延症往往不记得自己在做梦这件事情,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最后一个闹钟响的时候,大脑几乎立即处于高应激状态,立马会开始想接下来要做的洗漱梳妆等事情,梦就被冲掉了。
如果,一个拖延症有那么几次能记得自己的梦,他一定会承认,他不想离开那个梦。而不管这个梦是好梦还是噩梦。
为什么噩梦也不愿意离开呢?因为,即使是噩梦,那也是真实自我的表达。他的心理能量得以自然的流淌。在梦里,他要么是不拖延的,要么就是能对拖延表达清晰而明确的立场和态度的。
从这个层面来讲,每次起床,都像是对梦中自己的一次行刑。而在这次行刑中,受刑者(不要起床的自己)会受到一次诅咒,比如,你完全没用,无能,无助等。另一面,施刑者(要起床的自己)会收到一次厌恶。
虽然,大部分人并不会将矛盾的心境具象到两个人的程度,但是,起床时候的内心一定会展开一场对立的戏码。而这就是人格发展非整合状态的一次活现。
当然,我们人格的发展,本来就是一次又一次分化、整合,分化、再整合的过程。所以,“阶段性”的拖延,并不需要太多担心。
2 流行性拖延——最后一刻
把任务压到最后一刻完成,被认为是流行性拖延症的必备要素。同时,出现了一些常见的归因:习惯不良;目标不明;或正在从事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等等。很多人认同这些烂大街的说辞,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明知是这些显见的原因,却死活不改变,这可能比这些问题本身更成问题。
而对于这些问题的问题,就需要在潜意识动机层面考虑一下了。
也许,可能的假设是,此人潜意识里,有某个或某些与失败有关的强烈情绪,渴望被表达,并且这些情绪都会带有道德上不正确的属性。比如,难过,愤怒,嫉妒等等。
这些情绪在其成长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被压抑,累积得十分厚实。与此同时,对这些情绪的防御也会越来越厚实。
往往最后会看到的结果是,拖到最后一刻,此人会全力以赴于任务。而不论结果如何,他将表达的定是诸如内疚、自责、委屈等道德正确的情绪。无疑,这些情绪是用来掩饰难过、愤怒、嫉妒等道德不正确的情绪。
这里可以进一步假设的是,那种“全力以赴”是对潜意识渴望“搞砸”的反向形成,而后面的情绪“掩饰”是曾经重要经验的强迫性重复,最终完成的是对重要客体攻击性的潜抑。
用通俗的话说,拖延是我们习得的应对内心冲突(与攻击性有关)的方式。因此,具有传染性。
3 真正的拖延——没有截止日期
上面,我们看到,第一部分说到的人格非整合状态,在第二部分展现出了更戏剧化的矛盾和冲突。我们可以很直观的说,拖延症的心里,总是至少存在两个自己。并且这两个自己常年处于打死不合作的状态中。
至于这两个自己分别是什么,可能有太多——自由与责任;本能与道德;现实我与理想我;本我与超我;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驱力需要与自恋性自体需要;趋利避害与追求真理价值;舒服与被尊重等等。
我想“舒服和被尊重”可能是最直观和最具可操作意义的一对——舒服,包括快乐和去痛苦;被尊重,包括自尊和被认同。
我们可以很容易观察到,舒服和被尊重相互矛盾或此消彼涨的情况。也可以很容易想象,把这两者比喻成人的两条腿,而人格成长就是向前行走。
当理解了这个比喻后,我们可以开始再进一步发现。这两条腿在时间维度并不对等——舒服,是一个更容易即刻获得满足的;而被尊重,有时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甚至长到相对于此生没有截止日期的程度。
同时,如果把“被尊重”具体到诸如自我实现,最大潜能,个人价值,追求真理等内容,对有的人而言,这可能比舒服显得更加重要。
这种时间上和重要性上的不对等,如果没有被认识、被思考、被接受、被调和,那么一个人就会滑向没有截止日期的拖延,这可以被称为真正的拖延症。因为,这种拖延会被泛化到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所有,想做和不想做,能做和不能做,会做和不会做的事情上。
真正的诅咒
不是,石头永远会落下
而是,你永远要去推它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天,这些简单的思考,都是基于对“拖延症”真实存在的痛苦的承认,而展开。我想,没有这个基础,类似“减肥宝典”一样的“拖延克星”,终将是无效的。因为,“拖延症”只是内心某种真实存在的痛苦的一件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