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盗汗
2018年08月04日 764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肿瘤患者全身脏腑机能减退,正气亏虚,普遍存在自汗盗汗的现象。自汗、盗汗是指由于阴阳失调, 腠理不固, 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而白昼时时汗出, 动辄益甚者, 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中医学强调从整体观认识疾病本质,恶性肿瘤是一个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疾病,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无论是术后患者还是放化疗的患者,临床都有可能出现自汗盗汗的现象。
具体言之,手术为金刃之创,气阴耗伤,虚火内扰,阴虚津不内守则盗汗;气虚腠理不固,阳虚不能固表则自汗;气阴两虚者则自汗盗汗并出。化疗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极易耗伤正气,致使机体脏腑功能失调;化疗所致汗症多属中医“气虚、阳虚、血虚、阴虚”等范畴。放射治疗则易致热毒伤阴耗气,阴虚内热,治疗后患者体质愈加虚弱,老年患者自汗盗汗尤显。
汗症之病机总属腠理不固,营卫失和,阴阳失调,汗液外泄失常。何其伟《医学妙谛·杂症·汗症章》载: “宁神安心药为妙,汗为心液当先知。”《素问·宣明五气论》所云:“五脏化液, 心为汗。”故治疗该类自汗、盗汗应重用补血养心、安心神、敛心气的药物。
盗汗一般可分为阴虚火旺和心血不足两种证型,阴虚火旺证表现为虚烦少寐、五心烦热、经乱梦遗,心血不足证表现为心悸、少眠、气短神疲。王肯堂《证治准绳·盗汗》:“然虚劳之病,或得于大病后阴气未复,遗热尚留,或得之劳役七情色欲之火,衰耗阴精,或得之饮食药味,积成内热,皆有以伤损阴血,衰惫形气。阴气既虚,不能配阳,于是阳气内蒸,外为盗汗。”
《临证指南医案·汗》:“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虚证可采用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之法,实证可采用清热、燥湿、活血、化瘀等法。常用方剂有玉屏风散,桂枝汤,牡蛎散,当归六黄汤,桂甘龙牡汤等。辨证上,不应拘泥于“自汗多属气虚、阳虚,盗汗多属阴虚”等,而应根据事实来辨证。
代表方剂牡蛎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牡蛎、白术、防风组成,是治疗自汗盗汗的常用方。现代医学认为自汗多由交感神经兴奋性过高导致,重镇安神类药物则具有抑制自主神经兴奋性的作用。方中牡蛎敛阴潜阳,涩精止汗;龙骨、珍珠母、磁石均有平肝潜阳,镇惊宁心作用;太子参、麦冬、山萸肉养阴生津,清心除烦;炙远志、茯神可以宁心安神;酸枣仁养肝宁心敛汗,常用于虚烦不眠,惊悸出汗即所谓“虚人盗汗”。全方共奏安神定志、养阴敛汗之功。
临床上还常用五倍子粉醋调敷脐治疗症见自汗盗汗的肿瘤患者。神阙(脐部)为人体经络总枢,经气之海,通过任、督、冲、带四脉而统属全身经络,内连五脏、六腑、脑、胞宫。通过药物对神阙的刺激作用,激发经脉之气,促进脏腑气血运行,奏养阴敛汗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