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的管理与治疗

2017年11月24日 1003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关键词]:心房颤动,血栓风险评分,抗凝治疗,心室率控制,心脏节律控制

2014328日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与美国心律学会(HRS)联合美国心外科学会(STS),共同发布“2014年房颤患者管理指南”,由于近年许多新的研究和新型药物的出现,需要进一步更新指南,本文简要阐述其执行概要。

一、房颤的临床特点和评价

1、房颤定义

心房颤动是一种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出现不协调的心房激动并导致心房收缩无效。心电图特征包括:R-R间期不规则,规则有序的P波消失,代以不规则的心房颤动波。

2、房颤的临床分类

    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发作7天内,可自行转复窦律或干预治疗转复,房颤可能以不同的频率反复发作。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持续时间>7天。长期持续性房颤:房颤持续>12个月。永久性房颤:当患者和医生共同决定放弃恢复和/或维持窦性心律的进一步尝试时,使用永久性房颤这个定义。接受房颤律代表患者和医生对治疗的一种态度,而非房颤的一种病理生理固有属性。由于症状、干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和临床医生喜好的变迁,对房颤律的接受可能发生变化。非瓣膜病房颤:指无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机械或生物人工心脏瓣膜、或二尖瓣修复术的房颤。

    以上房颤的临床分类以发作持续时间和一种简单的方案描述。植入式循环记录仪、起搏器、植入式除颤器可能记录异常心房节律(包括房颤)的发作频率、心率、以及持续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房颤发作的频率和持续时间逐渐增加。

3、房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当结构和/或电生理异常使心房组织改变,从而促进异常激动的形成和/或传播,导致房颤发生。这些异常是由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引起,以致于房颤代表多种疾病途径和机制的最后共同表现,但尚未完全清楚。

    心脏外因素(高血压、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甲亢、饮酒/药物)、炎症氧化应激、房性心动过速的重塑、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化、遗传变异(离子通道病、心肌病)引起心房结构的异常,导致心房纤维化、扩张、缺血、浸润和肥大,促使房颤发作。房性心动过速的重塑、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化、遗传变异(离子通道病、心肌病)、自主神经系统活化引起心房电异常,导致心房异质性增加、传导减慢、动作电位时程/不应期缩短、自律性增加以及异常的细胞内钙转运,同样促使房颤发作。

4、房颤的风险因素和相关的心脏病

    多种临床因素、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异常、以及生化结果异常导致房颤的风险增加。临床风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瓣膜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肥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心胸外科手术、吸烟、运动、饮酒、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脉压增加、欧洲人后裔、家族史、遗传变异。心电图风险因素为:左室肥大。超声心动图风险因素为:左房增大、左室短轴缩短率降低、左室壁厚度增加。生化风险因素为:C反应蛋白和B型脑钠肽增高。

5、临床评价

I类推荐:推荐心电图记录以确立房颤的诊断(证据级别:C

房颤患者最初的临床评价至少应包括:(1)症状和体格检查明确下列因素:房颤相关的症状表现和性质,房颤的临床类型(阵发、持续、持久),首次有症状房颤的发作或发现房颤的日期,房颤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以及触发和终止的模式,对使用药物的反应,任何潜在的心脏病或可逆性临床风险因素(如甲亢或饮酒量)。(2)心电图用于识别以下因素:心脏节律(验证房颤),左室肥大,P波间期和形态或颤动波,预激综合征,束支阻滞,既往心肌梗死,其他房性心律失常,测量和随访抗心律失常治疗后相关的R-R间期、QRS波、QT间期。(3)经胸超声心动图用于识别下列临床情况:瓣膜性心脏病,左房和右房的大小,左室和右室的大小和功能,右室峰值压力(肺动脉高压),左室肥厚,左房血栓(低敏感性),心包疾病。(4)甲状腺、肾功能和肝功能的血液检查:第一次房颤发作的患者,以及心室率难以控制时进行检查。(5)其他试验评价:对心室率控制是否充分不确定时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下列情况进行运动试验:心室率控制是否充分不确定,重现运动诱发的房颤,部分患者用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前为排除心肌缺血。下列临床情况进行动态心电图或心律失常事件的监查:心律失常类型的诊断存在疑问时,或进行心室率控制的评价。为确定左房血栓(左心耳)以及指导心脏复律需进行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为明确宽QRS波心动过速的机制,发现可诱发的心律失常如房扑或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寻找房颤消融治疗或房室传导消融阻滞/改良消融的靶点,应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当临床发现提示肺部异常时,应进行X光胸片检查评价肺实质和肺血管病变。

未完待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