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早搏需要重视?

2020年01月07日 843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正常心脏冲动起源于窦房结,以一定的频率发出激动,并按顺序激动心房、房室交接区、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最后到达心室肌使心室除极。心脏某一起搏点比窦房结提前发出激动,引起心脏提早除极,称早搏。根据异位起搏点的不同可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及室性早搏。其中以室性早搏最为常见,房性次之,房室交界性少见。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童心血管科吴蓉洲

早搏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可见于健康儿童及有心脏病者。除早搏以外心电图无其他异常,心脏物理检查、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正常,一般无严重后果,可持续数年,不影响心功能及生长发育,无需特殊治疗,定期门诊随访即可。

下列表现的早搏应予以重视:

1、  频发室性早搏。

2、  多源性或多形性早搏。

3、  连发室性早搏,成对(2次连发室早),短阵室速(3-5次连发室早)。

4、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6-30次连发室早),持续室性心动过速(≥30次连发室早)。

5、  并行室性早搏。

6、  R在T上(R on T)现象。

7、心电图同时伴有:①其他类型早搏(房性、交界区性);②不同类型的传导阻滞;③其它类型心律失常;④QT间期延长;⑤心肌损害(ST-T改变)。

常见的伴发症状有心悸、乏力、头晕和气憋等。严重者可发生晕厥、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

对于早搏的儿童均需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根据24小时动态心电图将室性早搏分为6级:0级:无早搏,但持久听诊偶可有早搏。I级:偶发,每小时少于30次或每分钟少于1次;II级:频发,每小时多于30次或每分钟多于6次;III级:多形(多源性)早搏;IVA级:成对的室性早搏,反复出现;IVB级:三个或三个以上室性早搏反复出现,呈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级:早搏QRS波与前一个窦性激动的T波相重叠(Ron T)现象。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室性早搏分级的级数愈高,其临床意义愈大。但对于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应密切结合临床分析,不可仅根据早搏分级判定预后。

早搏的病因:

1、  感染:急性传染病(如猩红热、白喉、百日咳、伤寒等)、病毒感染(如腺病毒、乙型脑炎、柯萨奇病毒等)多见。

2、  心脏疾病:心肌炎、心肌病、二尖瓣狭窄伴左房扩大、缩窄性心包炎伴双房扩大、肺源性心脏病伴右房扩大、先天性或后天性长Q-T综合征、二尖瓣脱垂、川崎病及缺血性心脏病、各种原因的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贫血性心脏病、高原性心脏病及左室假腱索等均可并发早搏。

3、  缺氧窒息、呼吸道梗阻、肺部实变性疾病及麻醉等。

4、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迷走神经或交感神经兴奋、精神因素、情绪紧张、激动、恐惧、过度劳累可诱发早搏;有的与体位有关,如只在安静平卧时出现;吞咽动作、胃部饱满、胆道感染、泌尿道等内脏反射作用可致早搏;甲状腺功能亢进、吸烟、饮酒或咖啡等也可诱发早搏。

5、  心导管检查术及心脏手术直接机械刺激心脏可造成各种早搏。

6、  药物作用: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钾盐、锑剂、拟肾上腺素能药物、乙酰胆碱、利血平及麻醉药物应用中出现早搏往往表示毒性反应。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