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 注册

您到底是应该“补脾”呢?还是应该“健脾”呢?

2021年04月01日 1132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中医基础理论”的一系列文章,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学习中医,让大家跳出“只求方,不学医”的怪圈。我们会用生动有趣的文字和妙趣横生的现象来为您揭开中医神秘的面纱,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同时也让您对中医“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不知道各位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身体说不上不好也说不上太好,一叫他出来他就说疲乏无力,没事儿就头昏头痛,动不动还给你整个心悸胸闷、睡眠紊乱、食欲不振,不知道的以为是抑郁先兆呢。


其实啊,像这种身体总是处于病态和健康之间的人,大多是脾胃的问题。这是因为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正气强弱,取决于气血精神的增减波动,而精神气血的盛衰,跟脾胃功能健旺与否密切相关。


有的人看到这就不耐烦了,想直奔主题,看看文章后面说应该怎么补脾。


哎!先慢着,您今天可能要失望了,这其实就是问题所在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一提起脾胃相关的内容,第一个想起的就是我要补脾,但实际操作起来发现各类补药吃了一大堆,结果越吃越上火,越上火越吃。如果本身脾胃吸收能力就差,还各种猛药一股脑的吃,脾胃吸收不了就囤积在体内,自然就会引发各类疾病。图片图片图片


如果您吃药之前仔细观看药物说明的话,就会发现补虚药后面,甚至是补脾药后面,又会加上一句“脾胃差者慎用”,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在中医里补脾和健脾的区别非常大,今天正好趁这个机会给大家简单说一说。



01

补脾与健脾


我们都知道脾主运化。脾胃会将吃下去的水谷饭菜,通过脾胃的运化,变成精微。变成精微后,再通过脾胃将精微运送到全身。


如果说脾气是脾运转的动力,脾胃运转是过程,水谷化生成精微是结果。健脾和补脾的区别就在于作用在这个机制的不同地方。


1

健脾

健脾的作用点主要在于脾胃运转的过程。想要让脾胃运转起来,必须得先清除障碍物,使得齿轮轴承光滑起来,这样才能让脾胃运转得更快。那脾胃中的障碍物都有哪些呢?常见的有湿、痰、食滞。


再来说说补脾,补的是什么呢?


2

补脾

是脾气,是脾运转的动力。但不论是食物还是药物,吃进肚子里的都需要脾运化后才能发挥作用,补脾药也是这样的。


所以这个补必须得建立在还没有产生上面所说的痰、湿等病理产物时候,补一点动力就可以推动起来,多以单纯的脾气虚为主时运用。代表药有党参、红枣、甘草、糯米、饴糖等。


图片

◎八岁手绘


简单总结一下,健脾的主要目的在于清除,而补脾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加动力。他们属于一种包含的关系,健脾包括补脾。



02

湿邪困脾


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下一个问题就是,湿、痰、食滞,哪个才是阻碍脾胃运转的罪魁祸首呢?其实,按照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来看,我觉得湿才是最大的“坏蛋”。


这是因为有三点。


1.感受湿邪。长期阴雨,空气潮湿,或久居潮湿之地,或涉水作业,或工作于潮湿之处,或常有雨露雾湿,湿邪则容易侵袭人体而导致其生病。我国长江流域,沿海等地,每到夏令梅雨季节,雨量集中、空气潮湿,持续时间亦较长,这段时期稍有不慎,也可感湿而病。


2.那生活在干燥地区的人们呢?主要是生活不节。像是饥一顿饱一顿,没事儿就喝点凉的,吹吹空调,长期这样就会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职,津液不得运化转输,便会停聚而生湿。


3.缺乏运动。现代人运动的机会太少了,长期坐在办公室里面,下班了就在车里,然后回家休息,很少有户外活动的机会。我们现在很多人怕出汗,其实出汗正是身体排出湿气的一个途径,人们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室内,很少有挥汗如雨的机会,其实这样不利于水湿的排出,我们要多多参加户外运动,挥洒汗水。


图片

◎八岁手绘


然后,咱们再来说说什么样的人需要祛湿健脾。


典型的临床表现是重、闷、呆、腻、濡。重为肢体困重,闷为脘腹痞闷,呆指纳食乏味呆滞,腻指口粘苔腻,濡指脉象濡。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早起昏沉没精神、赖床;口腔黏腻、舌苔厚腻;有痰、咽喉不爽、刷牙恶心;容易腹泻或者大便不爽、排不尽、黏马桶;身体沉、腿发沉、小腿肚发酸;早起脸大肿眼泡;皮肤、头部易出油,头发洗后不易干。



03

平胃散


如果脾胃确实是被水湿困住了,建议大家试试《太平惠民合剂局方》里面一个不错的方子,叫做平胃散。


平胃散主要是用来去除脾胃的湿气的,它在古代的组成和服用方法是: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白)各三斤二两,甘草(炒)三十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生姜二片,干枣二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


现代一般是: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120g,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90g,陈橘皮(洗令净,焙干)60g,甘草(炙黄)30g。用法:将上述药物研成细末,每次服4~6g,姜枣煎汤送下。

图片


这个方子现在也已经有了中成药,叫平胃丸,能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治湿滞脾胃导致的脾土不运,湿浊困中,胸腹胀满,口淡不渴,不思饮食,或有恶心呕吐,大便溏泻,困倦嗜睡,舌不红,苔厚腻。


 · 苍术和白术 · 

方中以苍术为主,苦辛性温,为燥湿之要药。苍术虽然是治脾比较拿手,但对别的湿邪也能祛除。所以此方不仅能治疗湿邪困脾之证,而且湿热下注之足趾间湿痒等也有不错的效果。


提到苍术,就不得不提一下白术,白术的功效是补脾健胃,燥湿利水,固表止汗。也就是说,苍术和白术都能燥湿,但白术是通过补脾而燥湿,脾功能强了,把水湿运走而完成的。所以脾虚有湿是用白术,而湿阻脾胃的实证则适用苍术。所以,如果是自己熬药,可以在白术和苍术之间进行取舍。


说回到苍术,此药毕竟燥散之性有余,补脾之功能相对不足,故使用之时需要自己用几片生姜,几颗大枣,熬水冲服这个药物,因为姜枣可以保护脾胃之气。另外,如果平时有体阴虚的毛病或者是津液不足、大便燥结者,不要随便使用,以防苦燥过甚,损伤阴液。


图片

◎八岁手绘


接着说,这个方子的主要作用部位,在脾胃,如果是水湿引起了脾胃的功能异常,呈现胸腹胀满、口淡食少、腹泻、舌苔白厚而腻的,都可用它来治疗。


还有“药罐子”,也就是吃很多药的人也适合这个药物。有时候降糖、降压或者降脂药吃太多了,长期吃了它累积在肠胃里头,身体不舒服。用平胃丸把这些药积化掉过后,人就舒服了。


注意!

大家需要知道的是,这个方子是治病攻邪的方剂,并不是保健的,所以不能没事儿拿来服用。


大家要中病即止,意思是有效了,病情去的差不多了就可以停止了。而且水湿去除之后,还需要用参苓白术丸等补脾的药物来滋补一下,因为平胃散祛湿的力量很大,但是滋补的力量不足,因此,此方辛燥,所以孕妇忌服。



04

养生小技巧


体内存在湿气时,尤其需要注意脾经和胃经。因此,体内存在湿气的话可以按揉拍打脾经及胃经,让这两个经络气流顺畅,进一步改善体内的湿气。


足三里穴:将手掌心按压膝盖顶部并五指向下,中指指尖向外一公分处的部位即为足三里。按压此处有助于整治肠胃机能并促进水分的代谢。


图片

◎紫图图书出品《图解黄帝内经》


阴陵泉穴:在膝下内侧的陉骨正下方。阴陵泉穴是个排湿大穴,按压此处有助于排除体内的湿气,对于因水肿所引起的肥胖也有效用。


图片

◎紫图图书出品《图解黄帝内经》


水分穴:位于肚脐上方两公分处,可以改善水肿、腹泻、腹胀问题以及腹部的水分调节。


图片

◎紫图图书出品《图解黄帝内经》


《证治汇补·湿症》中说:“治湿不知理脾,非其治也。”想要祛湿,一定要做到两方面:一是祛湿,二是运脾。祛湿就是祛走困住脾胃的湿气,运脾就是恢复被困的脾胃的功能。


养脾胃的食材我们都很熟悉,比如:小米、藕粉、山药、陈皮等。祛湿的食材有:赤小豆、薏米、荷叶、茯苓、艾草等。大家按照需求选用即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