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窍阴穴:疏肝解郁,通经活络

2018年12月01日 3714人阅读

足窍阴为经穴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原名窍阴,《圣济总录》名足窍阴。属足少阳胆经。足窍阴是足少阳胆经的井穴,五行属金。足即足部,窍即孔窍,阴为阳之对,开窍于耳目的肾和肝均属阴脏,此穴在足部,善治耳目诸疾,故名足窍阴。


【腧穴释义】

足窍阴。足,指穴在足部。窍,空窍之意。阴,指穴内物质为阴性水液。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水由此回流体内的空窍之处。本穴为胆经体内与体表经脉的交会点,由于胆经体表经脉的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所处为高位,因而循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体内,故名。

胆经井。井,部孔隙也。本穴有地部孔隙连通体内,故为胆经井穴。

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其运行为从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而因本穴流入地之地部的经水量少,流入体内后则大量气化又外出体表,气化之气表现出肺金之气的凉湿特征,故其属金。

【取穴位置】

在足第4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取穴:正坐位或仰卧位,于足第4趾趾甲角根部划一水平线,再于第4趾趾甲角外侧划一垂直线,两线之交点即为足窍阴所在。



【穴位解剖】

在趾背侧动、静脉,趾跖侧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趾背侧神经。

【功能主治】

功能:沟通内外经脉气血。疏肝解郁,通经活络。有疏肝气、清胆火、熄风热的作用。

主治

1.近治作用:足跗肿痛。

2.远治作用: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头痛;胁痛。

【穴位配伍】

配太冲穴、太溪穴、内关穴、太阳穴、风池穴、百会穴治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病、肋间神经痛、胸膜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神经性耳聋等;

配阳陵泉穴、期门穴、支沟穴、太冲穴治胆道疾患;

配水沟穴、太冲穴、中冲穴、百会穴、风池穴急救中风昏迷;

配头维穴、太阳穴,有祛风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配翳风穴、听会穴、外关穴,有清热泻火,通经活络聪耳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配少商穴、商阳穴,有清热利咽的作用,主治喉痹。

【刺灸法】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临床运用】

现代又多用足窍阴穴治疗肋间神经痛、高血压、胸膜炎、乳腺炎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