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烂脚"如何让它不老烂?

2019年07月20日 1000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外六科
副主任医师徐杰男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二下午龙华医院总院



一、“老烂脚”之名

      "老烂脚"是对下肢慢性溃疡的俗称。下肢慢性溃疡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下肢皮肤组织缺损,创面在期望的时间内不能正常愈合,或是长期不愈合伤口的统称。临床上多将经过常规治疗1个月而没有愈合,而且也无愈合倾向的创面统称为慢性溃疡。在所有原因所致的下肢慢性溃疡中,静脉曲张所导致的溃疡占比例最高,为70%以上。
      下肢慢性溃疡多见于中年或老年人,常发生在小腿下1/3处内外侧,以内侧较为多见。局部初起常先痒后痛,色红,糜烂,迅速转为溃疡;溃疡大小不等,色灰白,淡红或暗红色,表面或附有黄色脓苔,脓水秽臭难闻;病久溃疡边缘变厚高起,四周皮色黯黑,漫肿或伴有湿疹。下肢慢性溃疡因好发于臁骨(胫骨)内外侧,中医称“臁疮”,亦可称为“裙风”、“裤口疮”、“烂腿”,俗称“老烂脚”。
      下肢慢性溃疡是外科临床上经常遇到的一种疑难疾病,因其迁延不愈而且愈合后又极易复发的特点,少数有癌变、截肢可能,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二、“老烂脚”之因

1.西医病理
    下肢静脉曲张由先天性静脉壁薄弱和浅静脉、深静脉、深浅静脉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以及长期站立工作、重体力劳动、妊娠、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肥胖、腹腔肿瘤等引起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浅静脉内压力持久升高所致。下肢静脉瓣膜就像一个单向阀门,正常状态下,它只允许血液从远端流向近端,严防倒流,如果下肢静脉瓣膜功能受损了,它就会出现松弛、伸长、下垂或关闭不全等现象,使原本单向开放的功能不能完成,血液出现倒流,导致静脉内压力升高,血液淤积,浅静脉扩张迂曲。下肢静脉曲张早期仅为下肢浅静脉蜿蜒扩张迂曲,后期失代偿后出现下肢肿胀和足靴区皮肤营养性变化,如不及时治疗,可出现小腿皮肤湿疹(湿疮)和溃疡(臁疮)、反复发作性血栓性静脉炎(青蛇毒)、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等并发症。
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形成的机理,目前认为是下肢静脉瓣膜损害后出现下肢静脉高压,继而使皮下毛细血管周围的纤维蛋白沉积,形成氧和其它营养物质的弥散屏障,这是静脉性溃疡的主要病理基础;同时血液纤溶活性降低也使得清除纤维蛋白的能力减退,在二者共同作用下,皮肤营养状况不断恶化,最终形成溃疡。也把这种溃疡称为静脉瘀滞性溃疡。

2.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药治疗溃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疗效,历代医学文献对此都作过阐述,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了卓有疗效的大量方药和有关剂型,并且上升到了理论高度,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理论体系,如总结出了“腐祛肌生、肌平皮长”的溃疡愈合规律。但对慢性难愈性溃疡“腐”去“新肌”不生或难生及瘢痕形成等难题尚不能得到解决。
      上海龙华医院顾氏外科第四代传人唐汉钧教授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在二十世纪80年代在国内率提出下肢慢性溃疡的病机特点为“虚”、“瘀”为本,“邪”、“腐”为标,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上突破“祛腐生肌”的传统观念,主张“祛瘀生肌”、“补虚生肌”的治疗理论,确立了“祛瘀补虚生肌”的治疗大法。
      “虚”有四由
      从原发疾病来讲:下肢慢性溃疡多伴发于下肢静脉曲张(筋瘤),发病前多有久站或久行后便觉小腿肿胀沉重、痠软、疲乏欲歇、皮肤瘀暗、板滞木硬、肌肤甲错、毛发不荣等中气下陷、气血瘀滞的证候。中医认为,“脾主肌肉”,脾所主之肌肉,不仅指骨骼肌,亦指血管平滑肌。患者久站,负重远行,久劳耗气伤脾,脾气亏虚,中气下陷,筋脉松弛横解,气血运行无力,气血瘀滞,肌肤失养。
      从发病部位来讲:下肢慢性溃疡好发于臁骨内外侧,小腿臁骨处皮肉浅薄,其内外侧偱行之经络,或血少气多,或气少血多,肌肤易失濡养,正所谓“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地”,即使是年轻患者该处破损,也多久久不能愈合。
      从病程来讲:“脓之来,必由气血”,“外科为漏泄之疾,最能走泄元气”,下肢慢性溃疡不仅仅是一种局部外在病变,更是一种全身营养消耗性疾病。由于患者病程久长,甚者可达数十年,久病必损气血,必耗气伤脾,导致久病必虚。
     从发病年龄来讲:下肢慢性溃疡好发于老年患者,古稀之人,正气已亏,脏腑渐衰,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正气难复。
      “虚”、“瘀”并存
      气为血帅,气不足则无力推动血行,使气血运行稽迟,瘀血内生;瘀阻脉络,又可妨碍气血的正常运行,阻碍气血的生化之机,导致新血不生,正气无由恢复,则正气耗损益剧,“虚”、“瘀”二者互为因果,形成不良病理循环,所谓虚多致瘀,瘀久必虚,瘀虚并存。
      “邪”、“腐”为标
      正气亏损,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经脉瘀滞,脉络空虚,病邪乘隙入侵,或风湿热毒之邪由外而内,或湿热毒邪内生下注,壅阻脉道,导致脉络气机郁滞,血行不畅,津液不布,痰浊内生,风湿热痰瘀诸邪互相胶结,积久均可化火成毒,热胜则肉腐溃破。
三、“老烂脚”之治

     以唐汉钧教授、阙华发教授为首的上海龙华医院中医外科(外六科)团队在“祛瘀补虚生肌”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分期辨证论治、内外合治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治疗下肢慢性溃疡,取得显著临床疗效,且中医药治疗下肢慢性溃疡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和优势。

1.分期辨证论治,内外合治

      “虚”、“瘀”、“腐”是下肢慢性溃疡难愈的关键所在,以扶正补虚、活血化瘀、解毒祛邪为治疗大法。然而下肢慢性溃疡的发生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随着疾病的发展,病机的因果、主次也随之动态变化,故应当分清疾病不同阶段虚、瘀、邪、腐的轻重和主次,随着“邪(腐)-瘀-虚”三者主次偏盛,消长转化,治疗上灵活变通,有所侧重,制定相应的“清”、“通”、“补”之法。并根据《理瀹骈文》所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在同一治疗原则指导下,适时应用内治、外治法。通过内治,以调节整体而达改善局部的目的;通过外治,药力直接作用于局部而达改善局部的目的。

2.综合外治,动态辨证选用,制定个性化外治方案

      “外科之法,最重外治”。治疗下肢慢性溃疡,在整体治疗基础上,尤其重视外治,且外治法的应用同内治法一样需要辨证论治,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辨证,动态应用祛腐、祛瘀、补虚、活血生肌的序贯外治疗法。

(1)掺药疗法: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碾成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
(2)贴敷疗法:是将各种不同作用的油膏滩涂于无菌纱布,盖贴于疮面的一种外治疗法。
(3)熏洗疗法:是将中药煎汤,乘热将中药药液在患处局部施以熏蒸、淋洗的一种外治法。熏洗借助热力和药力的综合作用,促进腠理疏通,气血经脉温通流畅,改善局部营养和全身机能,达到加速疮面愈合的治疗效果。
(4)湿敷疗法:是将中药煎汤,中药药液浸湿纱布,盖敷于患处,过一定时间换药1次的外治方法。适用于脓水多而臭秽重、引流通畅,或疮面腐肉已尽,新肌难生者。
(5)热烘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法,其是指在局部病变处外涂药物后,外加热力烘烤,以期借助热力促使局部腠理开泄,脉络调畅,加速药物的渗入和作用。慢性溃疡中后期运用此法,能明显改善局部瘀滞状态,使气血经脉通畅,有助于促进疮面愈合,减少瘢痕。
(6)蚕食疗法:对疮面大而深,腐肉组织难以脱落者,在感染控制,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分界线清楚的基础上,分期分批逐步修剪清除腐肉,以不出血或稍有出血,无明显疼痛为度,并尽量保护筋膜及肌腱组织。蚕食疗法可以促进疮面的脱腐,加速疮面的愈合进程,且患者痛苦少。
(7)垫棉加压疗法:适用于疮面腐肉已尽,新肉生长,周围组织有窦腔者,可用棉垫垫压空腔处,再予用绷带加压缠缚,使患处压紧,每天换药1次,促进腔壁粘连、闭合。
(8)缠缚疗法:除了处于溃疡急性炎症期的患者外,其余患者在换药后都应配合缠缚疗法,以促进下肢深静脉回流,纠正静脉高压的病理状态,祛除瘀血,改善皮肤微循环和营养状况,有利于溃疡的愈合。
(9)艾灸疗法:直接艾灸疮面,以热为度,每次30分钟,每日1~2次。艾灸可以促进疮面及疮周的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瘀血状态,促进疮面愈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