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锦囊,陪你走出疫情下的情绪“雾霾”

2022年04月25日 686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中科院院士、精神病学临床心理专家陆林:一项包含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5万人的网络调查发现,我国普通人群中抑郁、焦虑、失眠以及急性应激反应的发生率为30%,在新冠肺炎患者中,这些精神心理症状的发生率高达70%。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医务工作者轻度以上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失眠症状和各类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高达50%。



一项短视频平台统计数据显示:短视频网站中心理问题等关键词的搜索指数,在2021年环比提升900%+,同时,抑郁、焦虑、心理咨询师等关键词均有不同程度大幅提升。



最近处于全力抗疫阶段,居家时间过久,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心情烦躁,焦虑不安的时候。严重者甚至出现心理问题。那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目前的困难,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呢?可以试试以下这些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锦囊。



老年人群



1.规律作息,早睡早起,带头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秩序,促使自身内心平和安定,同时对生活作息缺乏规律的年轻家庭成员可产生积极引导效果;



2.在家做一些适合自己的娱乐活动如下棋,打牌等;



3.适当做一些力所能及且不妨碍邻里的运动,比如八段锦,太极拳;



4.通过互联网视频通话与亲人相互支持、慰藉。




居家隔离人群



1.重新建立当下的生活秩序,反而可以增加很多疗愈空间,比如居家办公早上省掉了通勤的时间,那么可以给自己做一顿丰富的早饭;



2.学习新技能,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3.出现艰难的情况时,向家人表达自己当下的艰难也可以及时纾解困顿的情绪;



4.如果是独居,可以视频交流,跟朋友一起玩线上的游戏;



5.选择一些科学的运动APP,跟着一起定时运动,减少久坐及仰卧等静态生活时间;



6.写日记也是不错的方式,可以帮助理清思路,并梳理想法;



7.需要从官方途径了解准确信息,不人云亦云,不轻信和传播非官方渠道的信息,以免造成盲目恐慌心理;



8.周围有人确诊新冠肺炎,并不意味着自己一定会被感染。做好个人的防护。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不必担心还没发生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享受当下的生活。




儿童家长



1.家长需合理安排儿童及学生的学习和娱乐时间,帮助孩子建立生活节奏感,丰富精神世界,如读书、看电影及做家务等等,注意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



2.多陪伴,多抚摸,多拥抱,多做亲子游戏,增加儿童安全感;



3.当儿童提出有关病毒或死亡等话题时,做到不回避,不批评,不忌讳,根据儿童的理解力给予温和适宜的回答;



4.家长保持冷静,积极、自信地处理疫情带来的困难,让孩子知道家长或者学校老师等可以提供最好的支持和保护,让孩子觉得安心。




孕产妇人群



1.孕产期是女性心身变化的巨大时期,原本面临着分娩生产压力的准妈妈和新妈妈们在这一特殊时期会有额外的担忧,孕妇需要接纳自己的情绪,接受恐惧,适当进行减压练习减少自责;



2.利用居家时间,主动学习孕产期知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生理变化,与疫情期间的情绪波动辨识开来;



3.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和饮食,可做适当的家务和运动,规律的生活是稳定情绪的一个重要依托;



4.当然按时产检也是必需的,注意严格防护。




坚守抗疫岗位的医护



1.避免长时间工作,适当进行换班;



2.清淡饮食,补充维生素,保证每日足量睡眠,提高自身免疫力;



3.即便工作再忙碌,也要留出放松时间,听听音乐,每天练习深呼吸,做做冥想,或者伸展运动,都可以帮助减轻压力;



4.接受焦虑情绪,适度焦虑帮助应对并发挥潜能。要允许自己哭一场;



5.与同事相互倾诉、鼓励,“抱团取暖”,肯定彼此的付出会带来额外的自我实现价值;



6.保持与家人的联系,告诉他们自己真实的想法与处境,获得情感支持。




心理医生专业提示:当人内心处于超负荷状态时,不良情绪往往会转化成躯体化症状表现出来,如若正在阅读本篇文章的你持续存在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焦虑、失眠、思维缓慢、效率低下、行为反常等等症状,且严重影响了你正常的生活,可能需要考虑属于异常范畴,可以自己先到网上找一些专业机构提供的问卷,自测评估,难以评判时,可以拨打专业机构的电话或者上海心理热线962525进行咨询,并及时寻求社会支持。



虽然疫情的日子很艰难,但是我们一定能停过难关!运动能够宣泄情绪,改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运动还能产生多巴胺,让自己更愉快。适度运动是最好的情绪调节方式。因此,建议大家不论你身处何处都要运动起来,这样你的情绪就能稳定,心态也会跟着变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