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代谢功能发生障碍,致使肝内脂质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变化性疾病,也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改变,脂肪肝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在我国脂肪肝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该病影响包括儿童在内的所有年龄层次的个体,最常见于40~50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和肝硬化3种病理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比较隐匿,临床主要表现为乏力、肝区胀痛、肝大、腹胀、小便颜色加深、口干、口苦、苔黄腻或滑腻、脉弦滑或小滑,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体征。发展到肝硬化阶段可出现肝硬化相关的症状、体征和并发症。
中医学虽无脂肪肝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特点,多将其归为“胁痛”、“积证”、“痰证”等范畴。对其发病机制,众多学者认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精不足,湿热内结,痰浊郁结,瘀血阻滞,而最终形成痰湿淤阻互结,痹阻肝脏脉络而形成脂肪肝。
中医在脂肪肝尤其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上有很明显的优势。但目前尚无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和诊断标准,各医家多根据其临床特点及辨证施治经验加以分型论治。如分为痰湿内停型、肝郁气滞型、脾虚痰湿型、血瘀阻络型等。
发病前预防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虽然受环境、药物、遗传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但不良的生活方式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占重要地位。肥胖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人群,达50%以上。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不良的饮食习惯、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精神萎靡、生活散漫等均可促使该病的发病。所以改善膳食结构、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精神积极向上均有助于疾病的预防。
1 调整膳食结构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食乃人生第一大事。人活着不是为了吃,但是吃却是为了活着。人需要不断地从大自然中汲取所需要的营养,而营养物质的摄取是通过吃来获得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现在人不仅要吃饱,更是要吃出营养,吃出科学,吃出健康。然而,在过去的很长时期里由于人们对营养知识的匮乏,对科学用膳的不了解,不仅没从中获得更多的营养素,反而吃出了很多“富贵病”,诸如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病等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
相关研究表明,我国人群膳食结构中营养素摄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脂肪、盐、糖食过多,而优质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却摄入不足。因此,我们要改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形成合理的膳食结构。保证必要的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减少油炸、高脂肪和高能量食物的比例,忌酒,增加膳食纤维和粗粮的比例,对防止疾病发生有重要意义。
2适当运动
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氧供满足运动消耗所需),运动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50%~70%,或最大心率的70%~80%。由于运动的前20分钟能量利用来自糖类,其后则为脂肪,所以为了消耗一定量的脂肪,需要保持一定的运动时间和量。
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简便3、5、7方案:3000米/30分钟、5天/周,心率为170-年龄,对我们运动有指导意义,但必须是无基础疾病。若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运动。
3 保持身心健康
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有助于机体的协调发展,改变懒散的生活习惯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思想重视对预防疾病有良好的心理暗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