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一附院廉民学:同是脑瘫孩子症状为何不同?

2018年09月11日 828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目前一般认为,在整个妊娠过程中,特别是产前的3个月内,任何致病因素如果影响到胎儿大脑的形成和正常发育,都可导致脑瘫的发生。小儿脑瘫除了脑萎缩或坏死外,还有脑水肿、脑出血等。核黄疸引起的后遗症,胆红紊浸润部位最明显的是基底核,呈鲜亮黄色或深黄色,表现为黄疽症,导致大脑功能失常。显微镜下皮层各类神经细胞数目减少,层次紊乱,变性,胶质细胞增生。

  小儿脑瘫的神经生理改变分锥体系损害的影响与锥体外系损伤的影响两大类:

  1、锥体系损害的影响:锥体束损害,引起随意运动障碍,出现失去上运动神经抑制作用的功能释放症状。肌张力增高,为痉挛性硬瘫。因肌肉尚能接受脊髓前角发出的神经冲动,所以无营养障碍,肌肉不萎缩。深反射因失去上运动神经元控制而呈亢进状态,则出现病理反射。由于锥体系受累部位不同,可出现单瘫、双瘫、偏瘫和四肢瘫等。

  2、锥体外系损伤的影响:从发生先后来说,纹状体分旧纹状体(苍白球、黑质)与新纹状体(尾状核与壳)两部分,统称为纹状体苍白球系统。该系统损伤主要表现为肌张力的增高或降低及运动状态异常,运动过多或过少。

  总之研究证实,脑缺氧是小儿脑瘫的主要发病机制;其次是出血、血管栓塞、外伤、中毒或感染,缺氧可致发育中的脑髓鞘形成不全。在皮层及皮层下属脑血管的边缘地带,缺血后白质受损。

  由于大损伤的部位不同,小儿脑瘫的临床表现也不一样,皮层运动区白质及脑室周围白质受累可造成锥体束损伤,临床表现为痉挛型;胆红素增高(超过300 mmnⅣL)时,就有可能发生核黄疸,引起基底核受损,表现为手足徐动型;早产儿(25-36周)受损部位往往较深,足月儿多波及浅层皮质。

  临床验证小儿脑瘫接受综合治疗的效果是最好的。具体内容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法。一般来说,3岁以内治疗效果最好,患者的年龄偏大,相对来说治疗效果要差一些。脑瘫的治疗应该针对每个孩子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首先小儿脑瘫患者应该进行多学科的康复训练,如果有一些问题影响到了康复训练或影响到小孩的生长发育,就要进行外科介入,然后继续进行康复训练。社会上很多人认为脑瘫儿童的智力都有问题,其实80%的脑瘫儿童的智力都很正常。如果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正确的康复训练,他们仍能照常行动,生活自理。

  脑瘫患者常用外科术式及适应症:

  1、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跟部分切断术(简称FSPR)通过选择性地切断部分肌群的传入神经,减少引发痉挛的神经构成,从根本上解除肌肉痉挛,适用于同时存在下肢髋、膝、踝等关节处痉挛的患者,在不影响肢体感觉的功能和肌力的同时,实现永久降低肌张力,从而阻止肢体、关节畸形的形成与发展,为康复提供良好的基础);

  椎管成形术(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同时结合椎管成形术是将自体的椎板、棘突利用微型磨钻整块取下,手术结束后将椎板棘突复合体回纳固定,从而达到解剖复位。弥补FSPR手术后脊柱稳定性差,易导致脊柱畸形的缺点,增加手术预后效果。)

  2、选择性周围神经缩窄术(简称SPN,)通过术中应用电刺激选择,达到周围神经部分切断后降低肌张力而不过多影响肌力的目的;适用于痉挛症比较单一,局限局部痉挛及是适合FSPR手术患者。

  3、脑性瘫痪肌力肌张力调整术(简称CP-MMA,包括肌腱切断、延长或转移术,骨骼畸形切骨矫正或关节融合等术式;通过CP-MMA手术局部调节发育异常的肌力肌腱,可以纠正患者发育过程中已形成的静态畸形。)由于异常肌张力导致不可逆畸形以及严重肌力缺失,采用外周运动系统调节。

  4、双侧颈总动脉外膜剥脱术(增强大脑供氧供血量,从而改善语言、流涎及减轻双上肢痉挛等症状)。适用于:手足徐动性和部分扭转痉挛性(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继发性扭转痉挛)等。

  在外科手术缓解患者痉挛及畸形的前提下,术后配合适当强度的力量训练和姿势纠正,才能达到完美的脑瘫治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