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手术真的可怕吗

2018年06月13日 1059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提到颈椎病手术,许多患者都有着排斥心理,害怕手术风险,唯恐术后瘫痪发生在自己身上,宁愿选择保守治疗也绝不手术,当他们耐受不了神经或脊髓压迫引起疼痛时才不得不接受手术,殊不知这种害怕与逃避心理延误了最佳手术时机,增加了手术风险。虽然脊柱手术尤其是颈椎的风险较高,但随着影像学、神经电生理、椎间孔镜工具等科技的进步,颈椎早已不是脊柱手术禁地,手术风险的发生率也越来越低,多数病人就诊及时可恢复大部分神经功。当然,除了治疗的及时性,慎重选择医院及有经验的医师也非常重要。那么,颈椎病手术真的可怕吗?下面一起了解颈椎病诊治的全过程。


  1. 术前须对颈椎病进行科学诊断 术前进行详细问诊、体查、影像学检查,排除脊柱肿瘤、后纵韧带骨化症、肌萎缩型侧索硬化及脊髓空洞症等疾病,明确颈椎病诊断和分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及混合型);

  2. 明确手术指证,排除手术禁忌  即起病后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有明显症状、保守治疗1个月未见明显好转者应考虑手术治疗,进一步完善心电图、心脏彩超、胸片、肝肾B超等常规检查进行风险评估,排除绝对手术禁忌症后确定手术治疗方式。

  3. 确定手术手术方案 手术入路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压迫情况,如继发于颈椎间盘突出或后纵韧带骨化引起的脊髓压迫,常选用前路方案,切除致压的椎间盘或退变的椎体;如黄韧带肥厚引起的颈椎病则选后路方案,行椎板切除或椎板成形。其他需考虑的因素为患者的年龄及合并症,相比于前路手术须保护颈部血管、食道、喉等重要器官组织,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耗时更短,降低了手术及麻醉风险,同样能实现多阶段减压,在老年患者中常作为首选方案。但是,后路方案因肌肉及韧带组织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破坏可引起脊柱慢性不稳,甚至后凸畸形,因此对于年轻患者建议首选前路方案1。研究表明,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总体治疗效果上,选择前路或后路治疗方案无显著差异2。总之,手术的主要目的是解除压迫,缓解疼痛症状,阻止神经功能进一步减退。

  1. 手术过程

    1.前路常取3-4cm横切口

2.沿皮肤切口依次切开皮下组织、颈阔肌筋膜鞘,沿其肌纤维方向纵行切开颈阔肌

3.暴露胸锁乳突肌前缘,在其前方内测切开筋膜后将胸锁乳突肌牵向外侧,带状肌、甲状腺、食管等结构牵向内侧显露气管前后筋膜,紧靠颈动脉鞘内侧切开气管前筋膜。

 

4.置入内固定,摘除椎间盘,安装人工椎间盘。

 

5.留置引流管,可吸收缝线缝合伤口。

  1. 颈椎病手术较胸腰椎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更短,恢复更快。

术后颈托保护制动,24小时即可拔除引流管,术后第2天即可在颈托保护下逐渐下地行走,伤口无需拆线,3-5天基本可愈合。如无特殊情况,术后一周即可出院,但仍需颈托固定4-6周。术后三月复查,以后每半年至1年复查,如无特殊不适,基本痊愈。

术后伤口恢复迅速,不影响美观

 

颈椎病患者病程长短不一,预后也存在差异,研究发现,病程超过2年者,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无显著提高,同时,脊髓型颈椎病病程超过6月者,获得理想预后(术后JOA评分≥16)的概率减少22%。病程与术前脊髓损伤程度是影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对于术前年龄>65岁,JOA评分>12提示预后较差3。总而言之,颈椎病早期手术减压可预防神经功能减退甚至瘫痪,越晚期治疗效果越差,风险越大,因此手术时机很重要,对待手术治疗应持科学的态度,不可讳疾忌医,延误治疗时机。颈椎病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病情及影像学检查在疾病早期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获得较好的临床预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