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ligamenta flava,OLF)在临床上十分少见,但其临床症状复杂易因误诊而延误治疗时机,以致使长期、持续受压的脊髓出现不可逆性损害但近年来随着MRICT及CTM等检测手段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早期诊断已变得较为容易;早诊早治,其后果将明显改观该病男女患者之比为2∶1,大多在中年以后发病该病多见于亚洲人种,尤其是日本人;而在白种人中罕见。
病因及发病机理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清楚。本病发病年龄一般在中年以后,病理研究也显示在黄韧带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发生骨化。本病有明显的地域性,东南亚发生率较高,尤其是日本,欧美很少发病。我国很多省有病例报道,但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自治区发病较多。局部损伤,黄韧带在椎板附着部负荷异常增加可造成黄韧带损伤,反复发生损伤和修复可能会导致骨化。
主要临床症状
患者多发症状为下肢麻木及感觉异常(二者约占70%);单侧或双侧下肢无力,步行困难(约占60%以上);50%的患者行走时有踩棉花感;40%的患者有胸腹部束带感或其他症状,如下肢放射痛背痛等。
体征: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下肢的肌力减退胸髓受损节段平面以下感觉减弱或消失且可伴有浅反射减弱锥体束征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等。
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凡疑有该病者,均应常规摄X线平片,并以此作出初步诊断。
CT检查:对该病的诊断最为理想,不仅可以显示骨化的部位形态、大小和继发性椎管狭窄的程度而且对椎管内结构的观察也较为细致。
MRI检查:可以对脊髓受压情况进行深入观察。
MRI与CT(或CTM)二者的结合是诊断该病的最佳选择。
治疗
1.非手术疗法: 主要用于早期轻型病例,以及有外科手术禁忌证或是脊髓受损已形成完全瘫痪的晚期病例。
2.手术疗法:
(1)基本原则:手术治疗的关键是力争早期、准确、彻底清除位于脊髓后方的致压物,同时应避免误伤脊髓。以前手术治疗的效果多不尽如人意,近年来,由于器械的改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已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尤其对连续多节段骨化患者的疗效更佳。
手术方法:包括单纯椎板切除术、椎板漂浮减压术、保留小关节的扩大减压术等,均可酌情选择。
(2)手术并发症:本病的手术治疗是高风险手术,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有些后果严重。
①硬脊膜破损:此类病例硬脊膜多变得薄而脆,易在分离时引起硬膜破损,且破口多较大而不规则,可达2~3个椎间隙水平。对破损的硬脊膜应予以修补,以防发生脑脊液漏或切口不愈合。对局部小而硬脊膜质量较好的缺损,可在筋膜修复后用生物胶进一步封闭破损区;而对修复困难的病例,则用生物胶或吸收性明胶海绵等代用品封闭破损区,术后以橡皮片引流并密切观察引流物的量及性状。
②脊髓神经功能恶化:发生原因可能为脊髓长期受压,术中操作时的少许震动,手术器械引起的内压增加,手术操作不慎及脊髓突然减压后发生再灌注,使脊髓发生充血与水肿。因此,在手术过程中,操作务必准确和精细,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对于晚期病例,除要求减压范围彻底以求避免术后复发外,同时应注意患者其他椎间隙是否存在新的骨化灶,并在术中一并处理。
(3)预后:早期、准确、彻底清除脊髓后方的致压物,多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如何避免损伤脊髓:
首先术者应是高年资脊柱外科医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脊柱外科手术基本功;其次医院应具备专门设备如:高速脊柱外科磨钻,脊髓检测仪,薄型枪钳等硬件;丰富经验的麻醉师;专业护理人员等。
手术操作是关键环节,术者必须了解黄韧带骨化手术的危险性,由于黄韧带骨化后硬度大,椎板及骨化的黄韧带都增厚,咬除困难,且椎管间隙小,损伤脊髓的倾向大,一旦损伤可致截瘫。为预防损伤脊髓,对于严重狭窄和椎板增厚者,应先用磨钻或咬骨钳把骨化部分弄薄,先从附近正常间隙进入,咬除部份椎板后从硬膜侧方进入,在咬除椎板及骨化黄韧带过程中,不断用神经剥离子探测空隙大小,用小咬骨钳、小的薄的枪式咬骨钳慢慢咬除,或用磨钻磨薄,用小刮匙刮除。对于黄韧带和硬膜骨化在一起者,应孤立,不一定切除,可将周围骨质切断,使其漂浮。对于前方合并椎间盘突出者更应小心。对于黄韧带与骨膜未骨化一起者,可用磨钻磨薄后,于两侧磨断,椎板整块切除。
总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应早期发现,正确诊断,及时手术治疗是最佳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来说选择具备软硬件的专业医院,选择经验丰富的专业脊柱外科医师,同样是重要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