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苹果落地谈小卵泡排卵

2018年11月26日 942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卵泡的大小和女性的妊娠率有关系,但是卵泡的大小和卵子的受精率没有关系,和受精卵的着床率有关。卵子只存在能受精与不能受精的发育阶段,而不存在能受精却发生流产的发育阶段。

卵泡即是黄体,卵泡的大小影响的是女性排卵期的雌激素水平和排卵后的雌孕激素水平,因此影响着着床率和怀孕后的黄体功能。河北省人民医院生殖遗传科张宁

卵泡的大小和卵子携带的遗传物质是否正常没有关系。通过促排卵药物改变卵泡的大小但不可能改变卵子携带的遗传物质。改善卵泡的大小是改善了卵泡的质量,改善了黄体功能,并不是提升了卵子的质量,就像不能通过改变苹果的大小从而影响到苹果种子携带的染色体数目一样。

改善小卵泡排卵的妊娠率,给予雌孕激素的补充比单纯促排卵改善卵泡的大小更有效更直接。

针对不孕患者出现的小卵泡排卵可以必要时改变但不是必须的。

发芽并不是苹果存在的唯一价值。

一个卵泡发育成熟通常是指卵泡的发育直径达到18~24mm。如果卵泡发育直径小于18mm发生排卵我们称之为小卵泡排卵。小卵泡排卵通常是在卵泡16mm左右发生的排卵。

有医学研究的数据显示在不孕和发生自然流产的群体中,小卵泡排卵很常见,从而确定了小卵泡排卵和自然流产与不孕的关系。但是有一点,假如这个女人顺利的生下了宝宝,谁会去关注自己当时是不是小卵泡排卵呢?有观点认为:“小卵泡排卵时,因为卵泡发育程度低,导致卵子质量不好,从而导致了低授精和高自然流产率。”我认为这种观点缺少逻辑性,问题未必出现在卵子上面。本身用卵泡的大小去直接评估卵子的好坏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逻辑。就好比你不能用苹果的相对大小评估苹果种子的好坏,不用能说苹果小种子就不能发芽,或者不能说苹果小苹果种子携带的遗传物质就有问题。除非这个苹果小到一定的程度。更通俗的去讲,你能用鸡蛋的大小去评估蛋黄的质量吗?

但是的确被证实小卵泡排卵的妇女往往存在生育力下降,以致于导致不孕和自然流产。但显然这是两个不同的现象,为什么小卵泡排卵可以导致不孕,而有些人却可以怀孕,结果却是怀孕后导致的自然流产呢?因此我们需要一种逻辑把两者串联起来。卵泡的大小不是怀孕所必须的条件,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一个卵泡是否能让女人怀孕的决定性因素是这个卵泡是否发生了排卵,而无关排卵时卵泡的相对大小。卵泡发育的相对大小不是导致不孕,自然流产,宫外孕的决定性因素,更和出生缺陷没有关联。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我的理论,我建立了一个“苹果种子的模型”。

卵泡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卵泡的发育程度。卵泡的发育程度可以用来预测卵泡的排卵期以及最后的受孕几率。我们能看到的是卵泡而不是卵泡当中包含着的卵子。成熟卵泡的直径是18~24mm,而卵子的直径在0.2mm超声是无法发现的。卵泡的相对发育程度不能代表卵子的发育程度。而最终要和精子结合的是卵子而不是卵泡。所以卵泡的大小不直接导致不孕。

关于卵子的问题,我们试着用一种极度的思维模式。我们透过卵泡直接设想卵泡中的卵子。我们设想卵子的发育只有两个阶段。一种是没有授精能力的阶段。一种是具有授精能力阶段。而没有所谓的“具有授精能力而又质量低下会导致自然流产”的中间过度阶段。我认为,卵子是否具有授精能力与卵泡的直径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卵泡是否具有授精能力取决于卵泡是否发生排卵。

就好像苹果的相对大小不代表苹果种子的发芽潜能。只有苹果小到一定程度,小到还没有形成种子的阶段,小到种子还没有成熟的阶段,这样的苹果才是没有种植价值的。

我们设想一下,有一个大苹果和一个小苹果,里边都是有种子的。我们去种这两个大苹果和小苹果,哪个苹果的发芽率高?肯定是大苹果。认识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要知道苹果树结出的果实不是为了给人吃的。两个大小不同的苹果从树上掉落在地面,大苹果的果实更丰满,因此能为后期种子发育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而小苹果的果实较少,进一步腐烂后为苹果种子提供的营养成分更少。所以在自然状态下大苹果的种子发芽的几率更高。但是假如人来了,把大苹果和小苹果的种子挖出来,把这两个种子放在培养皿里用培养液来培育,那么他们的发芽率应该是等同的。

卵泡与卵子的关系也是类似的。卵泡是卵泡,卵子是卵子,我们无法用超声透过卵泡观察卵子,所以不能透过卵泡去“猜”卵子好不好。我们想一个大卵泡和一个小卵泡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大卵泡的卵泡液更丰富,在排卵期能产生更多的雌激素以作用于子宫内膜与输卵管,在排卵后能产生更多的雌孕激素组用于子宫内膜。大卵泡能为受精卵着床提供更多的“养分”。

为了让大家认识卵泡,认识黄体,认识排卵的过程。我经常把卵泡比作鸡蛋,蛋壳相当于卵泡的膜,蛋清相当于卵泡液,蛋黄相当于卵子。卵泡中充斥着卵泡液,卵泡液产生着雌激素。

卵泡的排卵过程是卵泡膜破裂,卵子(蛋黄)进入输卵管,卵泡液(蛋清)进入腹腔被吸收,卵泡的膜(蛋壳)残留在卵巢内,在排卵后形成黄体。黄体在月经后期分泌雌孕激素,通过雌孕激素调节子宫内膜为胚胎着床做准备。

人类的卵泡膜(蛋壳)是由无数的膜细胞和颗粒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就构成了日后的黄体细胞,在分泌雌孕激素。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大卵泡和小卵泡,两者壳的表面积是不同的(表面积和直径正相关),因此构成两者壳的细胞数量也是不同的(黄体细胞的大小是恒定的),因此最后排卵后卵泡膜形成的黄体的细胞数量也是不同的,大卵泡形成的黄体的细胞含量多于小卵泡形成的黄体的细胞含量,所以大卵泡的黄体功能优于小卵泡的黄体功能,所以大卵泡排卵后比小卵泡排卵后产生的雌孕激素更多。所以我认为小卵泡排卵存在的低妊娠率和高流产率的原因不在于卵子质量的问题而在于黄体功能不足,因为排卵后雌孕激素产生的不足直接影响到了胚胎在子宫内膜的着床。而黄体功能不足是被公认和低妊娠率与高流产率有关系的一个因素。

我们再从试管婴儿的角度证明一下我的观点,卵泡的大小无关卵子是否具有授精能力。为了获得更多的卵子提高试管婴儿的成功率,为了避免反复阴道后穹窿穿刺带来的取卵的痛苦,需要针对做试管婴儿的女性使用超促排卵以期获得更多的卵子。但是在多卵泡发育的同时不可避免卵泡发育的不同步,到取卵的时候有的卵泡大有的卵泡小。而这些卵泡不论大小,通常对12mm以上的卵泡都会尝试去取其中的卵子。没取到卵子的是没取到卵子的事情,但是统统都会去取其中的卵子。在此时忽略了卵泡的大小,最后将这些卵子统统的和精子去结合。最后再将形成的受精卵分批次移植到女性的宫腔内,移植后给予黄体酮注射液60mg肌注。既然做试管婴儿都可以忽略卵泡的大小为什么在自然怀孕的情况下就要如此关注卵泡的大小呢?只是现在很多医生对于小卵泡排卵不知从何下手而已。

过去我们针对小卵泡排卵是如何治疗的?我们看到什么改变什么,给小卵泡排卵的患者开始促排卵。各种促排卵方案,但是有许多小卵泡排卵的患者促排卵效果并不好,依然是小卵泡排卵。我曾经也给小卵泡排卵的病人促排卵,因为恩师当年是这么教的。有的患者成功怀孕了,有的患者的生育问题却依然得不到解决。其实这个问题也很好解释,为什么有的患者有效有的患者没有效果,并不能简单的认为有的患者可能合并其它的问题。

卵泡的大小可以影响到黄体功能,或许卵泡长大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黄体功能。但我想最主要的问题是使用促排卵药物剂量与个体对促排卵药物的敏感度不同,有时候促排卵药物导致了多卵泡发育,每个卵泡在排卵后都形成一个黄体。你说天上是有一个月亮亮还是多个月亮亮?因为有了更多的黄体,自然黄体功能得到改善增加了妊娠的成功率,而非是单纯改变了卵泡的大小。而更多的时候使用促排卵药物并不能够很好的改变卵泡的大小。使用促排卵药物后没有多卵泡发育的患者,有可能忽略了排卵后雌孕激素的补给,因此效果依然不理想。

如果我们看透卵泡,直接想到的是卵子,是黄体功能,直接给予小卵泡排卵的患者补充黄体功能,我想妊娠成功率会更高,多胎率会更低,整体治疗花费会更少。

黄体功能补充也有门道,选用效果好的药物,必要时候给予雌二醇的补充。

其实,在我刚入门的时候,我的恩师当年针对黄体功能不好的患者在排卵后是肌注黄体酮注射液的。当时我还质疑过几毛钱的黄体酮真的有这么大的效果?只是恩师当年没有参透激素检测的不可靠性,没有透过激素检测看到内膜的容受性,而拘泥于激素检测的水平。人为给激素检测设定了正常参考值。后来,又发生了一件对国内不孕症治疗影响很大的事情,黄体酮胶囊和黄体酮胶丸诞生了。黄体酮胶囊和黄体酮胶丸可以通过口服给药,避免了肌注给药的痛苦,而患者的花费也从一天1块钱上升到一天6~9块钱,但没有人差这不到10块钱的花费。本来从检测后必要时给予补充演变成今天的不检测直接补充,排卵后常规给予黄体酮胶囊或者胶丸口服,美其名曰减少了患者检查激素的费用。从此很多人都忘记了当年的排卵后肌注黄体酮的方案,我也早忘了,我的恩师也忘了当年她这样给人用药看病。这么做其实是以概念替换概念,喝果汁有助于健康,但是你却让我在喝勾兑的果汁,拿勾兑的果汁在和我谈健康。每个人在排卵后都使用了黄体补充的概念,但仅仅是概念而已,有些人或许有效了,但这些人大多是不排卵的患者,而非小卵泡排卵与黄体功能不足的患者,也就是这些人很大程度上不用也许也会怀孕。从药效上相比黄体酮胶囊和胶丸与黄体酮注射液相比效果相差甚远,过去参考排卵后5~7天的激素检测,同时还会参考雌激素的水平,必要时给予雌激素的补充,而现在雌激素补充已经统统被遗忘了。真正大量缺少孕激素的患者,本来需要大剂量孕酮补充,黄体酮注射液是可以做到大剂量补充的,而黄体酮胶囊和胶丸因为口服有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且吸收差,每天最多推荐补充300mg,相当于等效的30mg黄体酮注射液,而使用黄体酮注射液做黄体支持可以给予60mg黄体酮,相当于在每毫升血里增加21ng的孕酮值。黄体酮注射液60mg肌注是试管婴儿移植后最常使用的黄体支持方案。

黄体功能不足就这样因为黄体酮胶囊和胶丸的出现而被医生遗忘了,我称之为患者不知道的不孕症的第五元素。患者只知道输卵管,排卵,内膜,和精子这四个导致不孕的元素,所以多了那么多不明原因不孕的人。而已目前的精液检查方法与使用现状,很少有检查出来精液没有问题的情况,许多医生和患者被精子不好的概念框架住了,所以那么多人在治疗所谓的精子不好之后依然不能让老婆怀孕。我们把治疗最简单,最有效的黄体功能遗漏了。而试管婴儿做完都是常规使用黄体酮注射液给予黄体支持的,你见过谁敢单用黄体酮胶囊和胶丸给做完试管婴儿的患者补充孕激素?现在有人在试管婴儿移植后常规给予安琪坦和地屈孕酮做黄体支持,这点我是赞成的。安琪坦阴道给药直接作用于子宫,局部效价可能比肌注的黄体酮注射液还要好。而地屈孕酮在对子宫内膜的作用上也有独特之处。一步先步步先,地屈孕酮在国内的推广比黄体酮胶囊和胶丸晚了近两年的时间,如果当年的历史是,地屈孕酮比黄体酮胶囊和胶丸先上市,先侵占了市场,或许今天不孕症的治疗成功率更高。而安琪坦至今在国内尚属刚刚起步阶段。

如果当时的历史是,大夫每看一个病人能有20块钱的诊费,很多事情都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小卵泡排卵的诊断。

我见过一些患者,认识到小卵泡排卵可以导致不孕与增加自然流产的机率。所以想了解自己是否属于小卵泡排卵,恨不得天天做超声,这是没有必要的。就算我们天天做超声,也不是无时无刻不在做超声,是没有看到卵泡实际是多大发生排卵的。而假如你能用我的世界观看透卵泡的大小,我们去看卵泡究竟是多大排卵的就没有了意义。我们可以结合排卵试纸的情况和超声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假如卵泡未达到18mm,而此时排卵试纸已经强阳性,就预示着小卵泡排卵的可能。举个简单的例子,排卵试纸阳性就代表秋天到了,而此时苹果还没有长大,当然就提示小卵泡排卵了。如果是正常卵泡排卵,往往卵泡在18mm以上才会出现排卵试纸阳性。我认为我们只要知道卵泡可能长的不够大就排卵了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盯着看卵泡到底是多大排卵的,因为卵泡的大小只是通过超声测量的一个测量值而已,只是一个相对的数值而已,凡是测量都是不准确的,无法精确的。不同的超声大夫可能会给你测出不同的测量数值。

有些医生看到卵泡发育不好和病人说是因为你卵巢开始衰退了,卵子质量开始下降,所以卵泡才发育不好的,所以才容易造成自然流产的。我认为这种观点缺少最基本逻辑,我反对这种观点。

小卵泡排卵,发生了自然流产,因为我们知道自然流产最主要的原因是胚胎自身异常,所以很容易让人曲解为是卵子的问题。因为卵泡发育不成熟所以卵子出了问题。但实际卵泡和卵子是两个概念。我认为我们不应该用卵泡的大小去评估卵子的质量。自然流产最主要的原因是胚胎自身染色体异常,卵泡发育的不好代表卵巢功能处于衰退,不代表卵子携带的遗传物质会出现问题。卵泡是卵泡,卵子是卵子,卵子携带的遗传物质是卵子携带的遗传物质,这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即使因为卵子不好表现为卵泡发育不好(只是假设,我并不赞成),那么使用促排卵药物改变卵泡的发育也是不可能改变卵子携带的遗传物质的。

我对小卵泡排卵的医学认识。

对于小卵泡排卵伴之而来的不孕与自然流产的发生。用黄体功能不足的病因可以解释这两种不同的现象。黄体功能不足是可以导致不孕与自然流产发生的。许多发生自然流产和不孕症的妇女在发现自己小卵泡排卵,或者在卵泡发育过程中卵泡发育的慢,这些都不足以说明卵子质量如何,顶多只能说是卵泡质量如何。针对小卵泡排卵进行促排卵治疗,效果并不可靠。而如果我们从针对黄体功能不足入手,治疗模式再简单不过,排卵后5~7天进行雌孕激素补充即可。

在不孕症的诊治方面,我在寻找一种更可靠的思维模式,用一种更有逻辑性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卵泡的大小,而不是单以数字化的测量去评估卵泡的大小或者内膜的厚度,以及这个数字所带来的影响。因为测量本身是不可靠的,我们无法保证测量的准确性。而当逻辑关系建立以后,对于卵泡和内膜的问题,也没有必要去一味的追求测量的精确。

即使我们不考虑测量误差的问题,卵泡的大小也不是每个月都一样的。就像一棵苹果树结出的苹果大小都不同一样。小卵泡排卵的确可以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但不是诊断不育的标准与必要条件。我们诊断不孕的标准始终是夫妇同居1年不避孕称之为不孕。这个标准你怎么看?也就是说即使是女性出现小卵泡排卵的情况也不代表你每个月都会出现小卵泡排卵。如果你12个月中假如有10个月发生了小卵泡排卵,而只有2个月没有发生小卵泡排卵,在这两个月你就有怀孕的几率,因此发现小卵泡排卵不是诊断不孕的标准。而输卵管阻塞和绝对的不排卵则预示着绝对的不育,但考虑到检查方法的不可靠以及个体差异依然不做为诊断不育的标准。

我一直希望像牛顿一样能从苹果落地当中悟出点什么,这篇文章我迟迟没有写的原因就是考虑到版权的问题,防火防盗防同行,我一直想用这些思维理论发一些学术文章,但在这方面我却不擅长伪造数据。看病不是简单的看这些数值,如果用数值去说话就是用因果关系在说话,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因果关系都是不可靠的。如果用逻辑关系去思考,在不孕症中形成辨证思维而制定出来的治疗方案才可能更可靠。

我还记的我小学的自然老师告诉我说,植物结出美味的果实,有利于吸引动物吃掉,然后植物的种子随动物的粪便排出体外,来扩散植物的种子,现在想想,如果这种说法合理,那么动物应该早于植物出现了,或者说植物一直在等动物出现。但是我并没有因为我的自然课老师教给我错的而怨恨她,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她已经是一个古稀之年的老太太了。这有什么,我也有告诉过病人错误的理论,我还曾自以为是的给人做过3年“免疫治疗”治疗复发性流产。假如你的大夫告诉了你错误的,希望你也不要因此而怨恨你的大夫。其实我们的医学发展到今天还很肤浅。

对小卵泡排卵认识的延伸,这是本文的核心部分。

农民说种果树,地就变得没有养分了。但其实我觉得,种果树可以把地养肥,苹果树结了苹果,苹果掉在地上,腐烂后滋养着土地,苹果树在给自己施肥,苹果树太牛了。这不就好像女人每个月产生卵泡,卵泡发育的同时产生雌孕激素去滋养女人的子宫内膜吗?而现在的问题是人来了,苹果树结出了苹果,结果苹果被人摘走吃了,所以土地种了果树之后土壤变得贫瘠了。不知道假如给苹果树施苹果肥,苹果树是否会长的更茂盛,结出更甜美的果实。

万物静观皆自得。卵泡,内膜,黄体功能三者密不可分,不是孤立的,而是联系的。三者之间靠雌孕激素贯穿始终,内膜是这三者的核心卵泡的发育和黄体的形成都是在作用于子宫内膜为胚胎着床做准备。而对子宫内膜这个最核心的问题,我们却用了一种近乎愚蠢的方法去评估,受精卵在排卵后5~7天着床,我们却在排卵期通过评估内膜的厚度去评估内膜的容受性,而此时对内膜的评估只不过是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内膜是一个面却要用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代表其容受性,用类似间接的方法去评估当然不可靠。既然目前没有可靠的评估方法那就用治疗去代替评估。而这个理论的核心问题“子宫内膜容受性”,我认为与祖国医学中的“宫寒”不谋而合。“宫寒”即雌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的作用不足,而非近代流传的受凉。中医是经验医学,而西医看似科学的检验方法,却不可摆脱“测不准”的束缚,西医要走的更远必然也要走经验医学的道路,需要再各种检测异常的指标中找出事物的本质。而不论西医与中医,心术是必须摆在第一位的。

卵泡的大小是相对的,黄体功能是相对的,内膜的厚度是相对的,这些都是导致不孕的相对因素,能否怀孕取决于这三者之间的相对作用。这些指标只有到一定的极度,才会导致绝对的不孕。因此我摒弃了教科书中的“原发不育”与“继发不育”的概念,代之以“相对不育”和“绝对不育”的概念。绝对不育依然没有好的办法,但是大多数人都是存在相对不育。因为我们习惯了用绝对的眼光看待问题,遗漏了相对的问题,所以才有了那么多不明原因不孕。

我的小卵泡排卵的治疗思路。

这个问题其实在上边也有阐述,只是在这里再总结强调一下。当然这些是我的个人观点,不代表现在的学术主流思想,我觉得大多数的医生还在尝试通过改变卵泡的大小去让你一个女人怀孕。

我的治疗思路的核心思想是注重黄体补充与提醒患者增加性交频率,或用小剂量的促排卵药物+大剂量的黄体支持。在确定用药方案之前我更看重的是患者有没有排卵,在卵泡发育过程中是小卵泡排卵了还是最后卵泡闭锁了,这个可以通过后期的孕激素检测来说明问题,如果是排卵了后续会产生孕激素,如果是卵泡闭锁了不会产生孕激素。可以在认为或者疑似排卵后5~7天查孕酮,如果孕酮大于3ng/ml就说明卵泡已经排卵。卵泡发育在16mm~18mm之间,完全可以只做黄体支持。必要时或者卵泡发育直径小于16mm可以给予适当的促排卵药物促进卵泡发育。

目前这个治疗思路我认为在理论上用一种相对的眼光看问题要比绝对的眼光看这些指标更可靠,更容易发现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也在把这个治疗原则应用于临床,尝试3个周期,可能达到30~40%左右的妊娠率。要比单纯促排卵更可靠。如果把这个方案简单化就是超声监测排卵,排卵后3天或者排卵试纸阳性后五天开始使用地屈孕酮,每天3~4片,必要时加用雌激素制剂补佳乐,连用2周测早孕试纸,如果是阴性停药,阳性继续用药去医院检查HCG,雌二醇和孕酮。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