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慢性乙肝的优势

2018年12月29日 437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中医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早在2000年以前,中医四大经典之一《金匮要略》当中就有专篇讨论黄疸病治疗的内容,所提出治疗黄疸的方剂、方法以及药物目前仍然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它对黄疸病因的阐述目前仍然有效指导临床治疗。应该说中医药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由于近年来抗病毒药物在慢性乙肝治疗中的广泛使用、社会上中医虚假广告的干扰以及近年来中医药存在滥用问题,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对中医药的信任,影响了中医药在乙肝治疗中的地位。

       一、在抗病毒治疗方面的潜力 

       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国家每年用于肝病的医疗费用有资料显示在上千亿,治疗肝病的医疗费用给国家、家庭、社会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

       乙肝治疗的目标是控制病情,目前抗病毒治疗目的是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或者表达,控制肝脏的炎症,减少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这是目前能够做到的治疗目标。而彻底清除病毒,不管中医还是西医现在都达不到。 

       中医在抗乙肝病毒方面,还没有找到一个非常确切的特异性能够杀灭乙肝病毒的中药。因为中医治疗是一个整体的调理,从整体上进行脏腑功能的调节,不像西药专门针对乙肝病毒或者乙肝病毒复制的某一个位点。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而清除病毒。 

       临床上,中医往往采用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多层次、多途径整体治疗乙型肝炎,目前有一定的进展。中医认为,正气不足是造成乙肝病毒感染的内因和基础;湿热疫毒之邪侵入体内是乙型肝炎发生的外因和条件。通过中医中药辨证施治改善患者症状及机体的病理状态, 充分发挥中医整体调节、 标本兼治的优势, 通过中药多靶点作用发挥免疫调节、抗病毒的作用, 清除HBV。 

       国内有多家研究机构研究发现,很多药物具有体外抗乙肝病毒的作用,比如一些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等,至于体内的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中医药抗病毒有一定的潜力可挖。

       二、调理改善肝炎症状 肝炎病人经常出现食欲不振、身体乏力、腹部胀满、肝区疼痛、烦燥易怒、恶心呕吐、睡眠不好等症状。中医古代就有人认为“人有所苦谓之病”。慢性乙型肝炎的病人出现以上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对疾病的恢复也是不利的,从而影响到情绪,情绪反过来对疾病的恢复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乙肝的治疗中积极改善临床症状是非常重要的。针对这些情况,中医中药治疗非常有效,能缓解病人痛苦、改善精神状态,这对病情的恢复、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肝病治疗方面,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医圣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当中第一篇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提出非常明确的治疗原则。中医所说的“脾”和西医所说的实质性脏器不完全等同,更多的是指其功能,而“脾”和“胃”又是互为表里的脏器。肝炎病人往往有脾胃功能下降,消化功能不良,食欲不振,不想吃饭等表现,肝病往往影响到脾胃的功能,治疗的时候不应该见到肝病只治肝,应该同时去调理脾胃。   

 三、抗炎保肝、退黄疸

    肝炎病人往往出现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或血清胆红素升高等,中医认为与湿热、瘀热等因素有关。这种情况下往往采用清热解毒或者活血化瘀、疏肝健脾等中药治疗,改善肝功能,消除或者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以及促进肝组织病理损伤的修复。通过抗炎保肝、消退黄疸,可以有效地控制肝脏的整体炎症,进而防止肝纤维化、肝硬化,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中医中药通过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临床上,根据不同的中医证型选用不同的方药。还有一个辨病的思路在里面,针对肝炎所出现的临床表现,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和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濳方用药,选用一些有针对性的能够降酶、退黄疸的药物,比如常用的五味子、茵陈、赤芍、垂盆草、水飞蓟、金钱草、黄芪、蒲公英等等药物。中医药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炎保肝治疗方面特色明显,疗效确切,临床上常用的抗炎保肝药绝大多数都是中草药或者是中药的提取物。

       早在70年代,解放军302医院陈菊梅教授首先发现中药五味子具有降低转氨酶的作用,并据此研制出系列降酶新药,至今五味子制剂仍然是临床治疗中的常用有效药物。

 四、抗肝纤维化作用

       这个是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国外在探明发病机制的同时想寻求有效的药物,但是因为发病机制牵扯到很多信号通路,阻断了一个通路,可能另外一个通路发生代偿作用,所以一直没有切实有效的药物。而中医中药在抗肝纤维化方面已经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疗效。

    中药抗纤维化的作用是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启动,经过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中药从治疗肝纤维化的基础一直到临床的效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现在中医药抗纤维化研究也是本着循证医学的原则,随机对照多中心的方法进行,效果还是非常乐观的。而且逐渐认识到,乙肝抗病毒治疗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长期抗病毒治疗只能部分改善肝纤维化,抗纤维化治疗是控制肝病进展的重要环节。

   近几年来,国家也不断加大对中医药抗肝硬化和肝纤维化研究方面的投入。比如在国家“十二五”重大专项的多中心、大样本的多个临床研究中,安络化纤丸、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抗病毒治疗,都初步显现出在抗肝纤维化方面的优势。 

       另外,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因其对人体的综合调整作用和确切疗效,在防治乙肝相关并发症,如腹水、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等方面,以及提高抗病毒治疗疗效、降低耐药的发生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利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正确把握中医辨证施治,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