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磨玻璃结节=肺癌?
2022年03月06日 796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首先需要明确,GGN是一个来源于影像学表现的名词,并不是一种疾病名称。在CT图像上,GGN表现为局灶性云雾状结节,密度增高,但又不会掩盖通过其内的血管和支气管。这种特征类似于磨砂玻璃的半透明性,因而被称为磨玻璃结节。
根据结节内部磨玻璃成分的多少,GGN可以分为纯磨玻璃结节(pGGN)与混合型磨玻璃结节(mGGN)。前者全部为磨玻璃成分,后者则同时含有磨玻璃成分与高密度的实性成分。
GGN的疾病来源可以有多种,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均可在CT图像上显示为GGN。前者如肺部局灶性炎症、出血、肺纤维化等,后者则主要就是肺腺癌及其癌前期病变。因此,GGN是不能完全等同于肺癌的。
良性GGN与恶性GGN的一大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绝大多数可以在短期内(3个月左右)缩小或消散,而后者则呈持续性存在或缓慢增大表现(有筛查研究表明,持续存在的GGN约有60%为恶性来源)。所以,GGN的性质往往需要一定时间的随访复查来加以鉴别。
而为这种一定时间内的观察随访创造条件的,正是恶性GGN这种缓慢生长的“惰性”特质。比如,近年一项大样本研究的数据表明,pGGN的体积倍增时间(病灶体积增大一倍所需要的时间)超过1800天,实性成分小于5mm的mGGN的体积倍增时间超过1200天,实性成分大于5mm的mGGN的体积倍增时间超过750天。如此“漫长”的生长期,一方面给患者提供了充分考虑自身状况、积极参与诊疗决策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让医生面临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何时才是干预GGN的正确时机。
目前的科学研究认为,肺腺癌的进展是一个分步、线性发展的过程,从AAH(不典型腺瘤样增生),转变为AIS(原位腺癌),再发展成MIA(微浸润腺癌),最后成为最具侵袭性也最具威胁的IAC(浸润性腺癌)。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浸润前阶段和浸润阶段,前一阶段包括AAH、AIS和MIA,后一阶段为IAC。理论上,最佳干预时机是在浸润前阶段。那么,临床上怎么来辨别这一阶段,以避免错过治疗时机呢?
这一问题目前仍是GGN研究的一个热点,不同的医学专科协会、不同的医疗中心,甚至不同的医生,对这一问题仍存有不同意见。比如,放射科Fleischner协会推荐对直径大于15mm的pGGN或实性成分大于5mm的mGGN进行活检或手术治疗。而一些胸外科医生则认为随访过程中,病灶直径增大2mm以上或内部出现实性成分,即应考虑手术干预。
鉴于这种动态演变的整体研究状况,作为医生应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状况,给予个体化的随访、诊疗方案,严格把控创伤性检查与手术的指征,并应重视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减轻、避免患者不必要的焦虑心态。
而作为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减少不良生活习惯,注重运动锻炼,增强体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主动参与诊疗决策过程,都是战胜GGN这一“慢性肿瘤”的建设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