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这样误解了脑瘫
2018年06月20日 8070人阅读
1、都是缺钙惹的祸
常碰到一些家长带患儿看病时,一问病史,有明显的脑瘫发病危险因素,加上患儿的特殊表现,基本可以诊断为脑瘫。一些脑瘫患儿由于哺乳困难、吞咽障碍、肢体活动障碍、户外活动少,易合并佝偻病。小儿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异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与脑瘫有本质的不同。佝偻病重者可出现动作发育迟缓,但其他方面均正常,绝对没有姿势异常和智力发育低下等,母亲也没有难产及孩子出生前后脑缺氧等病史。脑瘫早期与佝偻病表现很相似,均表现为哭闹、易惊、多汗、夜哭难安等,有些家长习惯性地认为孩子软、瘫、抽筋就是佝偻病,是缺钙引起的,于是盲目给早期脑瘫患儿买来大量钙制剂,一味地补钙,结果钙补得不少,患儿仍抬不起头,到该坐、站、走的年龄仍不能坐、站、走,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这并非补钙补错了,而是没有正确诊断病情,其实孩子“软”、“瘫”的真正病因是脑瘫。脑瘫的治疗关键是“早”。应给予专业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功能训练、智力训练、电疗、针灸等。而佝偻病患儿只需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即可。
2、脑瘫是不治之症
治疗脑瘫在国内外都是比较棘手的。按原来的西医观点,脑瘫是“不治之症”的。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实践已证实只要早期发现、早期合理综合干预,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还是大有希望的。
3、都是我们的错
不少家长愚昧、迷信地认为可能自己过去做了错事坏事,现在上天来惩罚我们,结果我们的孩子就遭殃了,患上脑瘫了,由此到处为患儿烧香拜佛、请神算卦,钱白花了事小,可小孩年龄大了,治疗起来已非常困难。
4、哪里说好哪里就有我
有些家长为患儿治病过于心切,只要一听到哪里能治这种病,都要去试一下,有的甚至跑遍全国,却得不到有效治疗,有的受骗上当,叫苦不迭;也有的心情急躁,住院治疗几天,效果不明显,就认为治疗无效。殊不知,脑性瘫痪为某种原因损害了脑部,病变虽不再进行,而造成运动、姿势发育向异常方面进展,甚至出现损害智力、语言等的并发症,但其仍为非短期医疗可以治愈的疾病。同时,在治疗脑瘫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治疗“平台期”,即一段时间内未能观察到患儿的进步,患儿的反应很可能不如初入院时,有部分家长就沉不住气了,以为越治越坏,而放弃治疗或转战其他他认为好的地方。事实上,这种暂时的无反应,往往是治疗高潮即将到来的征兆,越过这个阶段,治疗效果就会明显表现出来。因此,家长应有思想准备,不可半途而废,切不可道听途说,专打“游击战”啊。
5、就让他少受点苦吧
一旦经过医生确诊孩子为脑性瘫痪时,有些家长希望能用一种单一治疗方法,让小孩少受苦,往往最先采取的态度是盲目地四处求医,盼望通过常规的“打针、吃药”来解除患儿的运动功能不良状态。有些医生过度夸大手术的“有效性”,导致一些家长将患儿“治愈”的希望寄托在手术治疗上,而忽略了术后的康复训练,造成一部分患儿功能改善不明显或“复发”。有些医务人员强调运动功能训练可以代替一切,因此有些家长只单纯地对患儿寄希望于功能训练、装配矫形器等非创伤性治疗,而忽视脑瘫患儿普遍存在的肌肉长期高度痉挛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延误了进一步功能改善的机会。简单认为孩子的病是由于缺氧引起的,那我就给他现在补氧,于是不分原由、不限年龄地让脑瘫儿童都做高压氧治疗。
6、我们别瞎掺合
许多家长认为,治病救人是医生的事,我们做父母的非专业人士,千万别瞎掺合,别帮倒忙。事实上,在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治疗中,孩子是主体,康复医师是训练的指导者,训练师是训练的实施者,而家长则是训练措施的贯彻者和巩固者。家长是最早发现孩子异常的,也是孩子生活起居的照顾者。治疗期间,在医院,治疗师对孩子的治疗时间是有限的,孩子能不能得到充分的训练,更依赖于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照顾他们起居的家长。因此,家长应学习正确照顾脑瘫儿童的方法,如进食的姿势、睡觉的姿势、平时放置在床上的姿势、走路的姿势、玩耍的姿势、抱的姿势、坐时手和腿的摆放方法等,并一点一滴地将这些训练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另外,有些训练,如放松肌肉、扩大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是每日必须做的,需要长期坚持,通常要坚持到孩子较大年龄,因此,家长的配合非常重要,需要家长的耐心。家长参与孩子的康复训练,还可以使孩子更有安全感,有信心,有兴趣。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更需家长配合;孩子的生活处理要有家长的支持;培养这些特殊孩子的性格、智力、语言能力,家长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家长得参与,而且是长期参与,是有指导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