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感染及其处理 01

2017年09月22日 1008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胆道感染按发病部位分为胆囊炎及不同部位的胆管炎,根据发病急缓和病程经过又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炎症。胆道感染主要是因胆道梗阻、胆汁淤滞造成,其中胆道结石是导致梗阻的最主要原因,反复引起感染又促进了结石的形成,从而更进一步加重了胆道梗阻;而各种急性胆道感染如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胆管炎临床症状严重,可导致多个脏器功能严重损害甚至衰竭,死亡率较高。


1、病因和临床特点


胆道感染是胆系结石、胆管肿瘤及其他胆道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正常情况下胆汁为无菌的体液,细菌侵入和胆道梗阻导致的胆汁淤滞是胆道感染发生的两个重要因素。胆道内的细菌直接或间接来自于肠道,以革兰染色阴性菌为主,阴性菌产生的酶可促进形成不溶性的胆红素,继而导致胆道结石的形成,进一步加重胆道梗阻诱发感染,而反复的胆管炎可以引起胆管的纤维化梗阻,这三者构成了加重上述病变发展的复杂关系。


结石是发生胆道感染最主要的原因,因结石引起的急性胆管炎所占比例高达48%。临床所见的急重症胆道感染具有起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和病死率高的特点,胆道梗阻时胆道内压升高,细菌和毒素可通过毛细血管和淋巴系统进入全身循环,引起严重的脓毒血症,甚至发生感染性休克或多器官功能损害,这是导致良胜胆道疾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胆道感染时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高热寒战和黄疽的三联征,严重者伴发感染性休克及神志改变称五联征。肝内胆道梗阻引起的胆道感染则主要以反复的发热寒战为主要症状,可有肝区触叩痛表现,实验室检查血象升高,可有肝功能损害。


2、胆道感染的外科处理


处理原则在于在急诊期有效的解除胆道梗阻、通畅引流;而在病情相对稳定时期则力求解决胆道感染的病因,外科手术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1胆道感染的非手术引流


处理针对急性胆囊管梗阻引起的急性胆囊炎,病人一般条件不能接受手术切除胆囊时,可行经皮穿刺胆囊置管引流术,待感染情况控制后再行胆囊切除。而随着内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内镜下的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鼻胆管引流(ENBD)和塑料内支撑管引流(ERBD)以及操作较为简单的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成为处理胆道感染的重要手段。


这些方法既可以有效的解除胆道梗阻、通畅引流,也是同时取得胆汁标本的重要途径,因而在处理一些高龄、一般情况较差或是内科合并症较多暂不宜手术的急性胆管炎病人时,不失为较好的处理措施。相比较而言,EST的优点在于引流的同时可以取出胆道内的结石来解除急性胆道梗阻,但因其为一有创手段,急性重症胆管炎及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则不宜行该法治疗。ENBD则不存在该类禁忌,与ERBD相比后者在观察引流情况上较局限,且无法行胆道冲洗和造影。PTCD则一般作为次选,但针对肝门部以上的胆道梗阻时,在排除病人凝血功能异常等禁忌后应首选该操作行胆道引流减压。


另外,也有学者提出胆道冲洗在处理胆道感染上也具有一定作用,包括围手术期胆道感染时经双腔T管或放置的鼻胆管冲洗胆道,可加速含菌胆汁的引流排除,减少术后残石发生,同时适当抗生素液的使用也可以提高胆道内局部的抗菌药物浓度,因而能够取得一定疗效。


本文选自蔡秀军等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