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外科疾病诊治常见误区——下篇 (主动脉疾病除外)

2021年10月26日 877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虽然血管遍布全身、发病率很高,但我国血管外科并不像胃肠、骨科等学科为大众所熟悉,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兴的学科,多数医院血管外科的历史都在十年以内。我们在接诊全国各地患者中发现,医患双方对血管疾病都存在很多认识误区。

前些年写过一个主动脉方面的问答,很受欢迎,早就想写写其他血管疾病,但工作实在繁忙,不知不觉就拖到现在。因为这些天疫情反复,不能离沪,这才有了动笔的机会。

 

误区65血管微创介入手术没有风险

正解:微创介入手术确实大大减少了创伤和风险,但绝不代表没有风险。可能的手术并发症多种多样,发生几率有高有低,严重程度有轻有重。轻视手术风险或苛求没有风险都是不正确、不科学的。对于微创手术,我们还是要怀着敬畏之心,认真分析手术适应证,认真防治并发症风险。

 

误区66手术有风险,我很害怕,还是别做了

正解:手术做不做,不是看胆大还是胆小,而是应该和医生一起分析手术的预期获益和可能风险,权衡利弊后做出合理决定。一方面,真要有需要,天下大雨也得出门,路上有车还得过马路。另一方面,我们要坚决杜绝过度治疗,避免非必要手术带来无谓的额外风险。

 

误区67血管疾病全靠手术和药物治疗

正解:应该只是部分或关键时刻依靠医生,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很多血管病都是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比如,抽烟熬夜垃圾食品造成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进而导致动脉堵塞动脉瘤等,治好后如果生活习惯不改变,血管损害会继续存在,反复发病。

 

误区68微创手术很简单,不需要做太多准备

正解:血管介入手术在射线下通过导丝导管等进行,不是直视下双手直接在术野操作,所以,计划外的事情可能会多一点,我们还是应该多做一些设备、人员、预案的准备,有时甚至要作好输血和中转传统手术的准备。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

 

误区69术后都要按3月、6月、12月、每年的时间节点全面复查

正解:手术后认真复查是对的,但所有病人都千篇一律的查也未必,可以根据实际病情作一定调整,尤其是年老体弱出门不便的。病情不稳定的也许要多查早查,稳定的手术非常牢靠的可以酌情推迟或减少复查次数。

 

误区70浅静脉曲张手术可以一了百了,彻底断根

正解:之所以发生浅静脉曲张,多数有深静脉狭窄受压或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导致静脉血向上回流障碍的深层原因,静脉曲张相对来说是个表象,并非真正的病根儿。静脉曲张手术确实有效,但并没有彻底解决静脉回流功能不全的问题,所以,手术后还要通过一些手段帮助回流,减少复发机会。这一点,往往被医生所医患忽视。

 

误区71静脉曲张手术就是把弯曲的静脉拉直

正解:手术治疗弯弯曲曲的静脉曲张,病人思忖的手术原理往往是把静脉拉拉直继续使用。其实,这些弯曲静脉的血管壁已经被破坏,不光是表面看起来弯弯曲曲,内部结构也已不堪重负。因此,现有的手术方式不管是激光、射频、硬化剂,还是微创剥除,其目的都是除去或闭合浅静脉,而不是“拉直”。

 

误区72静脉曲张手术后腿上会少根筋,血液没地方流

正解:我们在站立时所看到弯曲的“筋”,其实是病变的静脉。这种静脉不仅没有了血液回流的正常功能,反倒是起负作用,导致下肢淤血。而且,下肢静脉血管很多,即使是正常的大隐静脉也只占血流的10%左右。因此,曲张静脉去除后不仅不会使血液“无处回流”,反而使得血流更加顺畅,下肢更加轻松。

 

误区73静脉曲张的鼓包是“血包”,扎针放血就能治好

正解:静脉曲张导致下肢皮下的鼓包,里面的确是血液。但这是流动的血液,并不是静止的“血包”。因此,放血根本治不好,血液会源源不断的流过来。就像老化的橡皮水管鼓了一串包,光把这些个鼓包扎破是没有用的,破口止血后鼓包依旧。

 

误区74静脉曲张可以通过涂药膏等保守治疗治好

正解:静脉曲张是下肢静脉血管的退行性变化,简单可理解为静脉的“老化”。让“老化”的血管重新恢复“年轻”在目前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其产生危害的时候通过手术的方式去除。保守治疗很重要,但穿弹力袜、服用静脉活性药、改变生活习惯等只能减慢静脉“老化”的速度,却无法使静脉缩回去恢复正常。

 

误区75腿上有红血丝,就是静脉曲张了,需要立即治疗

正解:腿上的红血丝是微小的静脉扩张造成的。原因有两类,一种是静脉曲张早期,我们在临床上称为C1期,也叫毛细血管扩张;另一种常见于女性,和雌激素有关。这种红血丝的主要的问题是影响美观,并没有特别的危害,可以不处理。如果需要治疗可以通过硬化剂或者激光的方式予以去除。

 

误区76静脉曲张没症状就不用手术

正解:静脉曲张多种多样,有人曲张很轻但肿胀和淤积性皮炎等症状很重,有人却静脉曲张很粗大但没什么不舒服。对于后者,我主张还是要适时手术,因为曲张静脉团块中血流非常淤滞,血液容易凝结形成血栓,导致红肿硬结疼痛等问题,处理起来相当棘手。

 

误区77静脉曲张微创手术有很多方式,我要选最好的一种

正解:手术是通过剥除、结扎、热损伤、炎症反应等机理来破坏和闭合曲张的静脉,具体方法有点状剥除、激光、射频、泡沫硬化剂、旋切等。常有病人想和我极致探讨哪种方法最好,这让我很无奈,因为本无“最好”。对于不同部位和形态的曲张静脉,我们会选择最适合的一种或几种方法。病人选好信任的医生后,太专业的事情就放心交给专业人办吧。

 

误区78下肢静脉性肿胀和淤积性皮炎治好后就可以停药了

正解:一些口服药和外用药对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有不错的效果,但很多病人本着“是药三分毒”的理念,在病情好转后就擅自停药了,甚至把抬高下肢也忘了,结果很快复发。严格意义上说,人只要直立活动,下肢静脉回流功能不全就存在,除非天天卧床不起(此时不吃任何药,这个病也会自然好起来)。

 

误区79静脉回流不好的病人都应该做静脉曲张手术

正解:有些病人腿肿脚黑很厉害,但并无明显的浅静脉曲张,他们可能是因为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引起症状的。静脉瓣膜是个“单向阀”,血向上可以流过,向下流就会被兜住,如果这个阀门坏了,就兜不住因为重力作用向下的血液,导致发病。对这些病人,硬要去处理他并未扩张的浅静脉,纯属南辕北辙。

 

误区80:住院化疗、保胎分娩、外伤骨折都应卧床静养

正解:遇到过非常多化疗期间发生深静脉血栓的肿瘤病人,也经常见到刚生完宝宝就不得不断奶治疗血栓的妈妈。之所以他们容易发生血栓,就在于手术、外伤、分娩、肿瘤等情况时本已处于血液高凝状态,而我们的传统往往强调病人要卧床静养,这就增加了血栓的另一个重要诱发因素——血液瘀滞。所以,卧床时也应适当活动腿脚。

 

误区81:得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就很可能发生肺栓塞致死

正解:多数情况下没那么可怕,发生血栓脱落和肺栓塞的毕竟是少数。真正的肺栓塞,心肺的症状经常早于下肢的症状。如果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时并无肺栓塞表现,而且很快开始抗凝治疗,那么再发生肺栓塞的机会就很小。另外,人的左侧髂静脉多有受压狭窄,故左下肢血栓向上脱落的可能更低。

 

误区82:得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就要赶快放滤网

正解:滤器是放在下腔静脉里预防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的,救治了很多病人,但是,滤器在我国存在一定的滥用现象,很多没有肺栓塞风险的病人也植入了滤器,甚至因未及时取出导致了更严重的下腔静脉血栓。滤器植入还是要审慎评估,该放的也应尽量取出。

 

误区83:血栓形成超过一周就无法溶栓了

正解:以前全身给药进行溶栓,效率低,只有新鲜血栓比较好溶,但这种教科书上的说法早就过时了,因为我们现在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缓慢而持续地直接注入血栓中,很多亚急性和陈旧血栓也能溶掉,剩下的机化血栓则通过支架等技术恢复通畅。

 

误区84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高的人主要靠药物预防

正解:对于肿瘤患者、瘫痪病人、外伤伤员、孕产妇等静脉血栓高危人群,抗凝药物当然有用,但更首要和更基本的是通过物理方法,如避免卧床不动和久站久坐、适当抬高下肢、活动肢体和肌肉按摩等,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只要下肢不长时间处于静止状态,不用抗凝药物血液也能顺畅流动,不容易发生瘀滞凝结形成血栓。

 

误区85静脉回流不好下肢肿胀应该尽量少走路

正解:静脉回流不好确实应该多抬高下肢促进回流,但不等于要尽量少走路。站立或静坐时,静脉处于“松弛”状态,血液容易下坠淤积;而行走时腿部肌肉收缩形成“肌泵”,会不停挤压血液向上回流。所以,很多人会发现,久坐容易腿肿,起来走走反而消肿了。

 

误区86腿肿都应该做深静脉造影

正解:该检查主要是用来了解下肢深静脉有无局段狭窄闭塞需要介入干预的,虽然它很安全,但毕竟属于有创检查,医生应该只对怀疑狭窄闭塞的病人开具,非必要的病人就不要做了,更不能作为海选或充数的工具。比如,淋巴水肿、原发性水肿、双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折腾这个检查实属劳民伤财。医生还是应该通过丰富的临床经验避免过多的辅助检查。

 

误区87只要发现髂静脉狭窄,就一定要放支架

正解:由于生理结构,多数人左髂静脉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压狭窄,通过造影或CT可以发现,但并不是个个都要放支架的。只有那些重度狭窄、出现盆腔侧支静脉,而且有明显的左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的人才需要支架恢复髂静脉的正常回流。如果两条腿肿胀程度差不多,而髂静脉只有左侧有点窄,那做了支架也没什么效果。

 

误区88:有静脉血栓高危因素的手术病人应首选滤器预防肺栓塞

正解:手术病人容易发生静脉血栓,但不等于必然发生。腔静脉滤器只能避免血栓上移造成肺栓塞,而不能防止血栓的形成和脱落,甚至可能诱发下腔静脉的血栓闭塞。因此,手术病人应该科学预防血栓形成,而绝不能通过常规植入滤器去预防概率很小的肺栓塞。通过这些年的工作,国内滤器滥用的现象得到了一定遏制,但仍时有耳闻。

 

误区89:手术后下肢肿胀肯定是静脉血栓了

正解:手术后确实容易导致静脉血栓,但并非手术后腿肿的病人都是血栓。做手术,尤其是下肢和盆腔手术后,发生腿肿还是常有的,这可能和手术创伤导致软组织水肿、腿部活动少导致静脉淤血、营养不佳导致低蛋白血症等因素有关。随着全身情况改善,腿肿能逐渐恢复。

 

误区90:彩超说有或没有下肢深静脉血栓,肯定错不了

正解:不一定。这些年,医生们对静脉血栓越来越重视,但还存在过度依赖彩超等影像学检查的问题。彩超观察小腹里的髂静脉往往看不清,而对于小腿肌肉静脉丛则容易误报血栓,所以,我们不能只依赖彩超,还应该结合医生的体格检查以及D二聚体等血检验来综合判定有无血栓及其发生部位。

 

误区91用了抗凝药且症状缓解,血栓肯定溶掉了

正解:深静脉血栓病人抗凝后,症状可有一定缓解,但复查彩超却发现血栓依然如故。这其实很正常,抗凝药无法迅速消除主干静脉的血栓,症状之所以缓解是因为侧枝循环开放,或者血栓边出现了一丝缝隙。依靠抗凝药物使主干血栓消除需要经年累月,甚至无法再通永久闭塞。

 

误区92:D二聚体高就一定是血栓

正解:D二聚体是纤溶亢进形成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发生严重血栓时,D二聚体会显著升高几倍甚至几十倍。如果D二聚体正常,就可以完全排除血栓的可能。但是,D二聚体升高并不一定就是血栓,还可能是体内存在高凝状态,比如手术、外伤、肿瘤、怀孕、心梗、免疫性疾病等,也可导致D二聚体一定程度的升高,但一般幅度很小。

 

误区93华法林很容易引起大出血,还是吃新型抗凝药好

正解:华法林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药,抗凝效果可靠,价格低廉。有医生说它容易导致大出血,其实是没有做好用药指导工作。通过国际标准比值的监测,可以很好的调整华法林用量,既达到抗凝效果,又避免出血。现在还有居家自测的仪器,准确而方便。这些年出现了几种新型口服抗凝药,优点主要是不用查血,但也会遇到效果不好或出血的病人,加之价格太贵,所以我很少用,除非是只需短时间抗凝的病人。

 

误区94吃华法林要很严格地安排食物品种

正解:食物中的维生素 K是促进凝血的,和华法林的作用相对抗。食物中的维生素K含量各不相同,对华法林抗凝效果有不同影响。但是,我们的食品千百种,不可能去搞明白记清楚含量多少该吃几两的,所以,我的意见就是尽量杂食,维持饮食相对平衡,不要今天全部蔬菜水果,明天又都大鱼大肉,这样就不会有什么影响了。

 

误区95身体再不舒服,华法林也要照常吃

正解:生病时,凝血系统可能会有变化,用药也可能会影响华法林的作用,因此必要时需要调整华法林剂量。尤其容易忽视的是,生病时往往进食减少甚至不吃,维生素K摄入就不足了,这时如果还是照常吃华法林,可能导致国际标准比值飙升。

 

误区96房颤患者可以用阿司匹林或波立维预防动脉栓塞

正解:这种情况不少见,我遇到过很多不该发生的动脉栓塞,脑肾肠腿等等。询问平时为什么不抗凝,病人都回答医生说华法林风险大,吃阿司匹林或波立维就够了。其实,抗血小板药物对房颤的血栓基本无用,必须使用华法林、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才行,其中,我首推华法林。

 

误区97吃贵的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就能疏通血管避免开刀

正解:少数血栓性疾病,通过药物治疗和血栓机化,会有一定的“疏通”效果,但这与药物价格无关。临床上有些药因为新上市要回收研发成本,非常昂贵,但并非不可替代,更没有吃药打通血管的神力。大家不要迷信贵的就是好的,更不要被某些市场宣传行为的忽悠。

 

误区98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按说明书和凝血指标吃就行

正解:吃药没那么简单,人体对药物敏感性和副反应各异,剂量需个体化,要注意吃药后的身体反应。有些药物可以参考凝血指标进行调整,但也非绝对,有时指标显示抗凝力度还不够,却已经出现了鼻衄、牙龈出血、皮肤瘀斑、血尿等,就说明药物剂量偏大了。

 

作者:冯睿,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介入中心主任兼血管外科主任。
门诊:北院(虹口区海宁路100号):周一上午特需,周三上午专家。南院(松江区新松江路650号):周二上午专家。

*中国医师协会主动脉夹层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血管联盟中国胸主动脉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原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主动脉微创治疗负责人
*首届“国之名医”称号获得者
*上海市主动脉疾病数据库项目负责人
*上海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
*国际血管外科协会委员Full Member
*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医学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血管器械分会委员
*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促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血透通路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委员
*东方航空空中首席医疗专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