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治疗拇外翻(大脚骨)简介

2015年01月27日 1155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拇趾外翻是骨科的一种常见足病。表现为大拇趾向外撇,而根部向内收,从而在根部长出一个大鼓包,使得前脚象个三角形的“大蛇头” ,这就是拇外翻(大脚骨)。影响病人的穿鞋,还会引起疼痛,如果不进行治疗,畸形和疼痛都会逐渐加重,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其它脚趾及关节的位置,大拇趾外撇严重者可以位于第二、三足趾的下面,将第二、三足趾顶起来。而且还容易导致足底长茧子。使走路引起疼痛,病人无履可适,给工作、生活带来不便和痛苦, 而且外形美观上也缺乏美感。该病主要发生在女性,以中老年妇女为主,男女比例为1:19,发病率约占女性 20% 。其发病除了遗传因素外,多与穿尖头鞋与高跟鞋有很大的关系。临床表现为拇囊炎疼痛和前足畸形,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使病人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一 病因及转归

       1 外部原因

       穿鞋因素:拇外翻患者大多出现在人类使用鞋的时代里,北美50岁以上的妇女中拇外翻患病率较高。提示:穿鞋过紧,前足受压是拇外翻的一个病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跟鞋引进日本,但随之而来的是拇外翻患者快速增多。 中国的研究数据表明穿高跟鞋者拇外翻患病率为不穿高跟鞋的15倍。穿鞋并不是引起拇外翻的唯一因素,它可能加重了某些结构不良足的病理变化。

       2 内在因素

       2.1遗传因素

       很多拇外翻有家族遗传病史,有文献报导:至少50%以上的患者在20岁以前就发生拇外翻。如果一位妇性在20岁以前拇外翻角小于10度,她以后发生拇外翻的可能性就很小。 

       2.2足结构异常

       跖骨头呈圆形、扁平足、第一跖骨过长,第一跖骨内翻。 

       2.3其他

       创伤,全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脑瘫致足部肌力不平衡,可产生拇外翻。另外,医源性因素(如切除第二趾、或内侧籽骨切除)也常是拇外翻内外侧肌力不平衡的原因。

       转归及发展: 拇外翻一旦形成,就会呈现进行性加重。随着拇外翻的发展,第一跖骨内翻,跖骨头向内侧移位,籽骨由于周围韧带的牵拉保持原位,籽骨相对于跖骨头发生移位,跖骨头跖侧骨嵴被磨平,籽骨失去跖趾关节在伸屈运动中的滑车作用。籽骨的外移会牵拉拇趾近节趾骨发生旋转。拇收肌进一步牵拉线趾向外侧偏斜。拇趾关节内侧产生明显张力,内侧关节囊和韧带被牵拉,跖骨头内侧韧带附着部发生骨的重建。骨赘不断增大,和外部鞋面的摩擦形成拇囊炎、局部红肿,表面皮肤形成胼胝体神经炎,引发疼痛和拇趾的感觉异常。第一跖骨头外侧在这种向外的挤压的应力下出现破骨重建,久之引起跖骨头关节面的外翻倾斜。拇外翻后,第一跖骨头下负重减少,外侧跖骨头负重增加,此时患者可表现为第

       2.3跖骨头下胼胝体和疼痛

       对于较严重的拇外翻,对于第2趾的挤压,可引起第2趾的锤状趾,背伸的跖趾关节对跖骨头进一步形成挤压,跖骨头跖屈,更加重第2跖骨头的负重。久而久之,可引起跖骨头软骨损伤和坏死,最后,形成跖趾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 临床表现

       1.当有拇趾外翻时,随着畸形加重都有第一跖骨内翻,另外,有一部分患者拇趾外翻是由先天性跖骨内翻引起,而使前足变得宽大,脚形变得难看,甚至穿鞋困难。

       2.第一跖骨头内侧受长期鞋的挤压,摩擦,局部滑囊增厚,内侧骨赘增生,形成拇趾炎肿,当局部有无菌性炎症时,表现为红、肿、疼痛,此时称拇囊炎。

       3.拇趾过度向外偏斜,而将第Ⅱ趾背起,造成第Ⅱ趾槌状趾,仰趾畸形,当形成硬性槌状趾时,多伴有趾间关节背侧的鸡眼,另外第Ⅴ趾受鞋向内侧挤压,也会形成槌状趾畸,而在趾间关节形成鸡眼,可伴有剧烈疼痛。

       4.由于长期第Ⅱ趾仰趾,槌状趾畸形,而将第Ⅱ跖骨压低、塌陷,当负重行走时,使第Ⅱ跖骨头下方负重过度,局部集中受力,而出现第二跖骨头下方疼痛,胼胝体形成,病程长者,甚至出现第二跖骨软骨破坏,缺血坏死等病变,出现顽固性疼痛加重。

       5.由于前足的变宽,跖骨头的塌陷,使前足横弓塌陷消失,影响患者弹跳等运动能力。另外,由于足底肌肉疲劳,可出现纵弓塌陷,严重影响运动能力。又可以加重拇趾外的发展。

拇趾外翻引起的胼胝体(脚垫、老茧子、鸡眼)

       体格检查: 拇趾外翻畸形,足部增宽,内侧红肿压痛,局部皮温可增高,拇趾关节活动度减少。跖籽关节研磨试验阳性。

       辅助检查: X线检查:第一跖趾关节向外侧脱位,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骨质硬化,跖骨头内侧骨赘形成。第一跖骨内收,胫侧籽骨移位。Hav角(第一跖趾关节角)大于15度,Im角(第一、二跖间角)大于8度。

 拇外翻的诊断

       拇外翻症状最多为拇囊炎疼痛。正常人的拇趾长轴与跖骨长轴形成尖角,这个夹角约 15 °。第一、二跖骨间也有 10 °以内的内翻,如果拇趾倾斜超过如上角度,并合并有拇囊炎疼痛,才可诊断为拇外翻。疼痛是主要症状,也是治疗的主要依据,疼痛主要来自第一跖骨头内侧,步行时疼痛加剧。有些患者二、三跖骨头跖面的胼胝疼痛,值得注意的是畸形与疼痛不成正比,有的畸形很明显,但痛感并不十分明显。再者,第二、三跖锤状趾及其胼胝痛,也是重要体征。

 拇外翻的治疗

       1.保守治疗:当拇趾外翻没有影响足部功能,患者不想手术的情况下,都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性保守治疗的方法来处理。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

       1)不穿尖头、高跟鞋,选择一些鞋头宽大的鞋,使足趾在鞋里有一定活动空间,不受任何挤压。

       2)多赤足走走,有条件时多在沙地上走走。

       3)经常将大拇指向内侧掰动。

       4) 建议多做赤足运动,锻炼足底肌肉力量,延缓拇外翻发展;

       5)拇外翻矫形器具的应用,通过日、夜用拇外翻矫形器,给拇趾一个持续的向内侧牵拉的力量,以达到缓解拇外翻的作用。

       6)矫形鞋垫,矫形鞋垫的作用在于缓解拇内肌拉力作用,延缓拇外翻加重发展,另外作用可以预防治疗胼胝体疼痛,它也可以通过对内侧足弓的支撑作用,改善拇外翻畸形,增强患者运动能力。

       一般来讲,以上保守治疗的措施,可能仅仅可以延缓拇趾外翻程度的加重,或者可以延缓拇趾外翻并发症的发生,一般不会彻底矫正畸形。

       2.传统拇外翻的治疗

       拇外翻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矫正。国内外学者仍然运用大切口,可归纳为以下六类:

       ①第一跖趾关节成形术;

       ②拇囊肿切除术及软组织手术;

       ③跖骨近端截骨术;

       ④跖骨基底截骨术;

       ⑤特殊手术;

       ⑥拇趾人工假体置换术。

       以上传统大切口手术存在的麻醉复杂、切口大、术中对软组织损伤较严重、对前足的生物力学影响较大、并发症多、畸形容易复发、需要内固定或石膏外固定等不足。病人治疗后生活常不能自理,需要住院3-6周,术后不能下地,恢复慢、复发率较高等缺点。

       3.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畸形

       温建民主任医师从1993年开始在总结国内外拇外翻治疗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医手法创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及相关畸形的新方法,其主要技术要点为:小切口局麻微创技术,行第一跖骨头内侧骨赘削磨、第一跖骨头颈截骨、正骨手法纠正拇外翻畸形及拇趾第一跖趾关节半脱位,一、二趾蹼间夹垫及"8"字绷带外固定的方法。经近10年的随访结果表明,优良率占99.%。与国内外传统术式相比,优良率提高了4.5%(国外)至14.5%(国内)。本疗法具有切口小、痛苦少、术后即能下地自理生活、恢复快、矫形满意、不影响或改善足部生物力学分布、费用低等优点。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我院已经能独立完成此手术,并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微钻技术推广项目协作医院。

       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的优势所在1采用微创手术,进行骨赘削磨及截骨,组织创伤相对较小,伤口及周围组织易于修复.2术中不需使用内固定物,而采用中医正骨手法和小夹板纸压垫原理处理矫形后的截骨断端,使之获得生物性固定,利于骨折的愈合。3对籽骨和拇内收肌不另行处理,不破坏前足横弓的稳定结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4术后强调动静结合,早期功能活动,减少关节粘连,避免出现拇趾僵直。5术后采用中医中药,促进骨折愈合及伤口愈合、加速局部肿胀消失。6,术后康复时间较短,痛苦不大。7费用相对较低。

       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的手术指征:

       1)轻、中、重度拇趾外翻畸形。

       2)拇外翻矫正术后,畸形复发,第一跖趾关节功能尚好的拇外翻患者

       手术禁忌症:微创手术禁忌症较少,主要有以下情况:

      ①严重糖尿病病人;

      ②急性感染性疾病病人;

      ③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

      ④拇跖趾关节融合;

      ⑤严重的神经损伤。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