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无小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话“慢阻肺”
2020年11月18日 8862人阅读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对本身就存在肺功能不佳的“慢阻肺”患者们更是一场严峻的挑战。冬季来临,即将迎来大范围的降温,意味着“慢阻肺”患者还可能面临病情急性加重的考验。在这么一个特殊的阶段,如何判断是得了新冠肺炎,还是“慢阻肺”的急性加重呢?这需要根据患者病史特点、临床症状、体征、相关检查等综合分析,仔细甄别。
2020年11月18日(周三)是第19个“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主题是 “改善慢阻肺生活,无论何人与何地 ”。世界卫生组织设定“慢阻肺日”的宗旨是帮助人们提高对慢阻肺的认识,改善慢阻肺诊断不足和治疗不力的现状。
1.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乏力、干咳,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如果患者在发病前14天内曾到过疫情高发地区,或接触过来自疫情高发地区的患者,或出现小范围的聚集发病,应及时到当地指定的医疗机构就诊,尽快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及胸部CT检查,进行严密的排查诊断与规范的隔离治疗。
2.什么是“慢阻肺”?
“慢阻肺”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简称,用英文简写为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疾病,主要是由于吸烟等原因引起气道狭窄或肺气肿等结构改变,导致人呼吸气流受阻,感到呼吸费力或透不上气,常伴有咳嗽、咳痰等不适。人们常说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就属于这个范畴。
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估计,随着发展中国家吸烟率的升高和高收入国家人口老龄化加剧,“慢阻肺”的患病率在未来40年将持续上升,预测至 2060年死于慢阻肺及其相关疾病的人数将超过每年540万 。2018年 4月 10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我国王辰院士团队完成的大规模人群研究「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的结果显示 :我国 40岁以上成人慢阻肺患病率达13.7%,总患病人数为 9990万。
慢阻肺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患病周期长、反复急性加重、有多种合并症,严重影响中老年患者的愈后和生活质量 ,造成沉重的医疗负担。因此,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提出 :要大幅提高居民的慢阻肺知晓率,加强慢阻肺的早期筛查,注意预防急性加重 ,提高基层慢阻肺防控能力。
3.“慢阻肺”有哪些危害?
慢阻肺会导致呼吸气流受阻越来越重,不仅让呼吸系统受累,还累及骨骼、肌肉、心脏等全身多个脏器,发展成肺源性心脏病,最终导致呼吸衰竭和全身脏器衰竭而死亡。
(1)慢阻肺病情易反复急性加重,每一次急性加重,对患者呼吸功能都是一次巨大打击。
(2)慢阻肺早期,病人没有明显不适,因此很少就医,给诊断、防治带来困难。有症状就医时,往往已经出现气道狭窄,治疗效果不好。所以,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对病情控制非常重要。
4.哪些人容易患“慢阻肺”?
(1)吸烟者最易患慢阻肺。吸烟是发生慢阻肺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二手烟或者被动吸烟)。吸烟者呼吸道症状、肺功能受损程度以及患病后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非吸烟者。迄今已经证明戒烟能够有效延缓肺功能进行性下降。孕期妇女吸烟可能会影响胎儿肺脏的生长及在子宫内的发育,并对胎儿的免疫系统功能有一定影响。
(2)父母兄弟姐妹中有患慢阻肺者。某些遗传因素(也可以称为个体易感因素)可增加慢阻肺发病的危险性。
(3)儿时经常呼吸道感染者。呼吸道感染是慢阻肺发病和加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是慢阻肺急性发作的主要病原菌。病毒对慢阻肺的发生和发展也起一定作用。儿童期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与成年后肺功能下降、呼吸系统症状发生有关。既往肺结核病史与40岁以上成人慢阻肺发生相关。
(4)此外,居家环境充满厨房油烟和烟雾,或者长时间在多烟雾和粉尘的地方工作者也容易患慢阻肺。
5.如何预防和治疗“慢阻肺”?
为避免慢阻肺发生和延缓病情进程,预防和远离危险因素是重中之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呢?主要包括:戒烟、远离二手烟;加强职业保护;根据室内外空气状况适时开窗通风;避免或防止粉尘、烟雾及有害气体吸入;老人、儿童等重点人群注射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
需要特别提醒注意的是:
(1)医生并不能彻底治愈慢阻肺。没有特效药,因此要特别重视预防。避免吸烟是最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医生可以帮助患者舒缓气喘、减少咳嗽、减慢肺功能的退化、减少急性加重和住院)
(2)诊断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一旦发现患病,必须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戒烟、加强营养、康复训练、预防感冒、增强身体免疫力、坚持稳定期的药物治疗。
6.慢阻肺与新冠肺炎的相互关系
“慢阻肺”患者本身免疫力较差,更容易被新冠病毒盯上,故“慢阻肺”患者应当避免出门,这样可以极大降低与病毒直接接触的机会。冬季是“慢阻肺”的高发季,一旦出现症状加重,而且经过常规治疗没有得到有效缓解,或出现持续恶化的情况,应立即就医,就医途中一定要做好防护、佩戴口罩、勤洗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