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成形术
2017年09月25日 1310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关节成形术是一种恢复关节无痛活动的手术,同时还能恢复控制关节活动的肌肉、韧带和其他软组织结构的功能。
关节成形术始于19世纪中叶,当时医生试图通过对强直关节行简单切除的方法来造成一个关节外的假关节。由于这种方法不能获得在功能范围内的持久性活动能力,很多人由单纯切除成形术转为间置关节成形术。在进行间置关节成形术时,为了防止关节再度形成骨性或纤维性强直,在切除的关节表面之间放置了各种材料。最初,这些间置物是取自邻近或远处的自体组织,包括关节囊、肌肉、脂肪、皮肤和阔筋膜。这些方法和材料的使用改进了强直性关节的治疗效果,但对炎性关节却无效。后来在炎性关节的间置手术中使用了各种人造材料,如电木、玻璃、赛璐珞等,但也都没有产生持久的良好结果,直到1940年Smith-Petersen在髋关节间置关节成形术中使用了维他良铸件才获得成功。后来Campbell和Smith-Peterson分别在膝关节炎患者中也尝试使用了金属间置成形术,但未能重复出髋关节手术中的良好结果。
这时,一些医生及学者开始发展内植假体,来替换关节的一侧(半关节成形术),以作为替代关节间置成形术的一种手术方法。尽管其他材料也曾一度取得一定的成功,但是金属内植假体很快成为首选的植入物。在髋关节,Moore和Thompson型胫骨平台假体改善了膝关节功能,减轻了患者的疼痛。但是没有一种半关节成形假体能达到关节炎患者所期望的长期无痛的目的,因为未被置换的关节面仍是引起持续性疼痛的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金属对金属的全髋关节置换和金属对金属的铰链式全膝关节置换应运而生。然而,这些设计很快被证明与正常关节功能不相适应,并且由于过度磨损、疼痛性松动和感染引起的高失败率使这类人工关节不久便销声匿迹了。
20世纪60年代,随着John和Charnley爵士所研制的全髋关节的出现,使全髋关节置换进入了现代时代。John Charnley 爵士使用带柄的不锈钢假体替代股骨头,与用高密度聚乙烯制成的髋臼假体相关节,两部分假体均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酸骨水泥牢靠地固定在骨床上。应用Charnley的概念,Gunston研制了一种金属与聚乙烯相关节、用骨水泥固定的全膝关节置换假体。相似设计的其他大全关节假体如踝、肩、肘和腕关节假体也随后研制出来。由于失败率高,大多数踝、腕关节置换被摒弃不用,但每年仍完成大量的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术、少量的全肩关节置换术以及更少数量的全肘关节置换术。虽然假体设计、材料和固定方法一直在不断改进,但是Chamley的许多基本概念一直沿用至今。
全关节置换术的目的很简单:消除疼痛、提供稳定的关节活动和纠正畸形。当前的全关节假体,只要植入正确,不论在短期或长期随访研究中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功率。但是在这个领域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理想的假体力学设计、耐磨性和骨相容性更好的材料的应用、固定方法以及翻修手术器械的改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