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急性面瘫怎么治疗?(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疗指南)
2022年04月24日 744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急性面瘫,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嘴歪眼斜”,在医学上有个专业词语,叫: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下面为大家科普国内最权威的诊治指南。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疗指南》解读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常见的脑神经单神经病变,为面瘫最常见的原因,国外报道发病率约为(11.5 ~ 53.3) /10万人 。该病确切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或炎性反应等有关。 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多在3天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无其他可识别的继发原因。 该病具有自限性,但早期合理的治疗可以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并发症。
任何年龄、季节均可发病。
急性起病,病情多在3 d左右达到高峰。
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如受累侧闭目、皱眉、鼓腮、示齿和闭唇无力,以及口角向对侧歪斜;可伴有同侧耳后疼痛或乳突压痛。 根据面神经受累部位的不同,可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消失、听觉过敏、泪液和唾液分泌障碍。个别患者可出现口唇和颊部的不适感。当出现瞬目减少、迟缓、闭目 不拢时,可继发同侧角膜或结膜损伤。
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不建议常规 进行化验、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检查。
当临床需要判断预后时,在某些情况下,神经电生理检测可提供一定帮助。运动神经传导检查可以发现患侧面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发病1~2周后针极肌电图可见异常自发电位。面肌瘫痪较轻的患者,由于通常恢复较好,一般不必进行电生理检查。对于面肌完全瘫痪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是否行神经电生理测定,在发病后1~2周进行测定时,可能会对预后的判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当面神经传导测定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不足对侧10%,针极肌电图检测不到自主收缩的电信号时,近半数患者恢复不佳。
急性起病,通常 3 d 左右达到高峰
单侧周围性面瘫,伴或不伴耳后疼痛、舌前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泪液或唾液分泌异常
排除继发原因
在所有面神经麻痹患者中,70%左右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30%左右为其他病因所致,如吉兰-巴雷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结节病、Mobius 综合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脑炎(真菌、病毒、细菌)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莱姆病、中耳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梅毒、脑干卒中、面神经肿瘤、皮肤肿瘤、腮腺肿瘤以及面神经外伤等。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不典型表现包括:双侧周围性面瘫;既往有周围性面瘫史,再次发生同侧面瘫;只有面神经部分分支支配的肌肉无力;伴有其他脑神经的受累或其他神经系统体征。对于发病3个月后面肌无力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的患者,也有 必要进行神经科或耳科专科的进一步评估,必要时行磁共振成像或高分辨率CT 检查。
糖皮质激素:对于所有无禁忌证的16岁以上患者,急性期尽早口服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促进神经损伤的尽快恢复,改善预后。 通常选择泼尼松或泼尼松龙口服,30~60 mg/d, 连用5 d,之后于5 d内逐步减量至停用。 发病3 d后使用糖皮质激素口服是否能够获益尚不明确。儿童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恢复通常较好,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否能够获益尚不明确;对于面肌瘫痪严重者,可以根据情况选择。
抗病毒治疗:对于急性期的患者,可以根据情况尽早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可能会有获益,特别是对于面肌无力严重或完全瘫痪者;但不建议单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抗病毒药物可以选择阿昔洛韦或伐西洛韦,如阿昔洛韦口服每次 0.2~0.4 g,每日3~5次,或伐昔洛韦口服每次0.5~1.0g,每日2~3次 ; 疗程7~1 0 d。
神经营养剂:临床上通常给予B族维生素,如甲钴胺和维生素B1等。
当患者存在眼睑闭合不全时,应重视对患者眼 部的保护。由于眼睑闭合不拢、瞬目无力或动作缓慢,导致异物容易进入眼部,泪液分泌减少,使得角膜损伤或感染的风险增加,必要时应请眼科协助处理。建议根据情况选择滴眼液或膏剂防止眼部干燥,合理使用眼罩保护,特别是在睡眠中眼睑闭合不拢时尤为重要。
关于外科手术行面神经减压的效果,目前研究尚无充分的证据支持有效,并且手术减压有引起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手术减压的时机、适应证、风险和获益仍不明确。
可以尽早开展面部肌肉康复治疗。
在国内临床上,经常采用针灸和理疗等方法来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但是不同的专家对针灸和理疗的疗效和时机尚持不同意见,还需要设计更加严格的大样本临床试验进行证实。
大多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预后良好。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2~4周开始恢复,3~4 个月后完全恢复。在面肌完全麻痹患者,即使未接受任何治疗,仍有70%在发病6个月后也可以完全恢复。部分患者可遗留面肌无力、面肌联带运动、面肌痉挛或鳄鱼泪现象。
参考文献:[1]刘明生.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6,49(02):84-86.
上海市中医医院神经外科 杜秀玉团队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为广大急性面瘫患者保驾护航!欢迎垂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