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肺毒”探析特发性肺纤维化(IPF)

2021年09月02日 792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近30年来,毒邪学说作为中医病因学说的一种,受到广泛的关注。“毒”是一个特殊概念。《说文解字》曰:“毒,厚也,害人之草。”孔颖达疏释:“毒者,苦恶之物。”中医借鉴其本义,重新赋予其新的涵义,归纳如下:(1)“毒”即为邪。中医认为疾病是正邪交争产生的结果,正气与邪气是相对的,无邪就无所谓疾病。故《古书医言》谓之:“邪者,毒之名也。”(2)六淫邪化为毒。《金匮要略心典》:“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即病邪蕴积不解,久之可蓄而成毒。(3)万病一毒论。《医医琐言》述“百病为一毒,毒去体佳”。虽然泛化了毒的涵义,但实质指其致病的共性特征。(4)指疫毒,具有传染性的一类致病因素。《疫疹一得》:“疫既曰毒”;《温病正宗》:“疫者,毒之为害也”。相较而言,阐述毒邪具有致病广泛性、传染性和致死性。借鉴毒邪学说,结合肺痹的成因,可认为肺痹是由肺毒所致。肺毒伏肺,日渐蕴积,潜而待发。发则肺气不足,宣降失常,发为气短、咳嗽;毒闭肺络,气血不利,气阻痰停,血滞为瘀,恶性循环,终致肺失主气,宗气大泄而亡。而肺毒系指无论外感还是内伤,导致脏腑生理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而产生的有毒物质,蕴积于肺脏,主要包括痰毒和瘀毒。痰瘀毒痹阻肺络,致IPF隐匿性起病。


肺毒伏藏,起病隐匿

IPF多见于成年人,具有隐匿性起病、渐进性加重的病程特点。其临床表现初期多为活动后气短、胸闷,轻微干咳,往往不能引起病人重视,常以普通感冒、咳嗽调理,效果欠佳或遇感引触,病情加重后才来医院就诊。中医认为,毒邪伏藏,潜而待发。肺毒蕴积于肺,阻碍气血运行,由量变到质变,患者逐渐出现肺气不足、气机不利,而发为气短、胸闷、咳嗽。2011年国际IPF指南指出,肺部高分辨率CT(HRCT)作为IPF诊断手段之一,其影像特征为胸膜下和肺基底部异常的网格影,呈蜂窝样改变,伴或不伴牵拉性支气管扩张。从中医角度而言,肺部HRCT的影像表现与中医的痰瘀毒痹阻肺络认识高度一致,并且可以推断,影像学上的异常远远早于临床症状的出现,此种现象足以佐证肺毒致病的伏藏性。


肺毒损正,病性复杂

肺毒伏藏不仅阻碍气血运行,还具有损正性,导致肺气亏虚。中医认为,肺为人身之藩篱,肺主皮毛,开窍于腠理。肺气亏虚,肌表失固,腠理开合失调,外邪侵袭,肺首当其冲。IPF患者遇外邪引触后,或急性发作,或病情加重,2011年国际IPF指南指出此时临床多选用激素以抗炎平喘。众所周知,激素是阳热之品,久用过用耗气伤阴,随着疾病的反复,激素的反复使用,机体易出现气虚及阴,阴虚火旺,甚至阴虚及阳,阴阳两虚,致使疾病虚实并见,病性复杂,治疗困难。

肺毒顽恶,伤人形质

肺毒顽恶是指肺毒不仅损伤肺之功能,表现为肺气亏虚,肺失宣降等,还损害人之形质,导致肺脏的结构性病变。轻者表现为纤毛倒伏、变短、不齐、黏连,部分脱落,此阶段及时除邪达外,尚可治愈;甚者表现为肺泡毛细血管充血、水肿,肺泡内纤维蛋白渗出,胶原含量增加及瘢痕形成,此阶段经积极救治,预后尚可;重者表现为肺气肿和纤维化等,致使肺脏失去正常的生理结构而出现脏腑虚损的征象。尤其是以间质纤维化为代表的IPF,为肺毒伤人的终极体现,一旦确诊,有数据显示其平均中位生存期为2~4年。


参考文献:卢绪香,贾新华,朱雪,邵雨萌,张阳,张伟.从“肺毒”探析特发性肺纤维化[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0(04):350-35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