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神经调节术教程(18)——结直肠肛管解剖与排便生理
2020年11月10日 888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一、结直肠、肛管解剖
结肠 结肠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下接直肠。正常成年人的结肠全长平均约1.5m(1.2-2m)。 结肠各个部分的直径不同,盲肠部位的平均直径约7. 5 cm 到乙状结肠末端的平均直径约2.5 cm。结肠有三个解剖标志,即结肠袋、肠脂垂和结肠带。盲肠以回盲瓣为界与末端回肠相连接。结肠的肠壁分为浆膜层、肌层、 粘膜下层和粘膜层。
直肠 直肠位于盆腔的后部,平骶岬处上接乙状结肠, 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穿过盆隔转向后下,至尾骨平面与肛管相连,形成约90°的弯曲。上部直肠与结肠粗细相同,下部扩大成直肠壶腹,是暂存粪便的部位。直肠长度约12-15 cm, 分为上段直肠和下段直肠,以腹膜返折为界。男性直肠下段的前方借直肠膀胱隔与膀胱底、前列腺、精囊腺、输精管壶腹及输尿管盆段相邻。女性直肠下段借直肠阴道隔与阴道后壁相邻。直肠后方是骶尾骨和梨状肌。直肠的肌层与结肠相同。直肠环肌在直肠下端增厚而成为肛管内括约肌,属不随意肌,受自主神经支配,可协助排便,无括约肛门的功能。 直肠纵肌下端与肛提肌和内、外括约肌相连。直肠下端由于与口径较小且呈闭缩状态的肛管相接,直肠和肛管交界处形成一锯齿状的环形线,称齿状线。
肛管 肛管上自齿状线,下至肛门缘,长约1. 5-2 cm。 肛管内上部为移行上皮,下部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肛管为肛管内、外括约肌所环绕,平时呈环状收缩封闭肛门。 齿状线是直肠与肛管的交界线。齿状线以上是粘膜,受自主神经支配,无疼痛感;齿状线以下为皮肤,受阴部内神经支配,痛感敏锐。白线位于齿状线与肛缘之间,是内括约肌下缘与外括约肌皮下部的交界处,外观不甚明显,直肠指诊时可触到一浅沟,所以亦称括约肌间沟。
直肠肛管肌 肛管内括约肌为肠壁环肌增厚而成,属不随意肌。肛管外括约肌是围绕肛管的环形横纹肌,属随意肌,分为皮下部、浅部和深部。皮下部位于肛管下端的皮下,肛管内括约肌的下方;浅部位于皮下部的外侧深层,而深部又位于浅部的深面,它们之间有纤维束分隔。肛管外括约肌组成三个肌环:深部为上环,与耻骨直肠肌合并,附着于耻骨联合,收缩时将肛管向上提举;外括约肌浅部肌环为中环,附着于尾骨,收缩时向后牵拉;皮下部为下环,与肛门前皮下相连,收缩时向前下牵拉。三个环同时收缩将肛管向不同方向牵拉,加强肛管括约肌的功能,使肛管紧闭。肛提肌是位于直肠周围并与尾骨肌共同形成盆隔的一层宽薄的肌,左右各一。根据肌纤维的不同排布分别称为耻骨直肠肌、耻骨尾骨肌和髂骨尾骨肌。肛提肌起自骨盆两侧壁、 斜行向下止于直肠壁下部两侧,左右连合呈向下的漏斗状, 对于承托盆腔内脏、帮助排粪、括约肛管有重要作用。肛管直肠环由肛管内括约肌、直肠壁纵肌的下部、肛管外括约肌的深部和邻近的部分肛提肌(耻骨直肠肌)纤维共同组成的肌环,绕过肛管和直肠分界处,在直肠指诊时可清楚扪到。此环是括约肛管的重要结构,如有损伤,可引起大便失禁。
二、神经支配
肛门直肠神经以齿状线为界,齿状线以上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主要来自骶前(上腹下)神经丛。 该丛位于骶前,腹主动脉分叉下方。在直肠固有筋膜外组合成左右两支,向下走行至直肠侧韧带两旁,与来自骶交感干的节后纤维和第2-4骶神经的副交感神经形成盆(下腹下)神经丛。直肠的副交感神经对直肠功能的调节起主要作用,来自盆神经,含有连接直肠壁便意感受器的副交感神经。直肠壁内的感受器在直肠上部较少,愈往下部愈多。第2-4骶神经的副交感神经形成盆神经丛后分布于直肠、膀胱和海绵体,也是支配排便、排尿和阴茎勃起的主要神经。齿状线以下的肛管及其周围结构主要由阴部神经的分支支配。主要的神经分支有肛直肠下神经、前括约肌神经、会阴神经和肛尾神经。肛直肠下神经的感觉纤维异常 敏锐,故肛管的皮肤为“疼痛敏感区”。
三、排便生理
结、直肠肛管的生理功能结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储存和转运粪便,也能吸收葡萄糖、电解质和部分胆汁酸。吸收功能主要发生于右侧结肠。此外,结肠能分泌碱性粘液 以润滑粘膜,也分泌数种胃肠激素。 直肠有排便、吸收和分泌功能。可吸收少量的水、盐、 葡萄糖和一部分药物;也能分泌粘液以利排便。肛管的主要功能是排泄粪便。排便过程有着非常复杂的神经反射。直肠下端是排便反射的主要发生部位,是排便功能中的重要环节。
排便反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动作,它包括不随意的低级反射和随意的高级反射活动。
通常情况下直肠是空虚的,当粪便充满直肠刺激肠壁感受器,发出神经冲动传入腰骶部脊髓内的低级排便中枢,同时上传至大脑皮层而产生便意。之后,大脑通过分析周围环境,如环境许可,大脑皮层即发出排便的指令,使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括约肌舒张,同时还须有意识地先行深吸气,声门关闭,增加胸腔压力,膈肌下降、腹肌收缩,增加腹内压力,促进粪便排出体外;如环境不允许,则由腹下神经和阴部神经传出冲动,随意收缩肛管外括约肌,制止粪便排出。外括约肌的紧缩力比内括约肌大30%-60%,因而能制止粪便由肛门排出,这可拮抗排便反射,经过一段时间,直肠内粪便又返回乙状结肠或降结肠,这种结肠逆蠕动是一种保护性抑制。但若经常抑制便意,则可使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逐渐失去其敏感性,对排粪感失灵,加之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水分被过多的吸收而变干硬,产生排便困难,这是引起便秘的原因之一。
排便是可以随意志而延滞的,所以应当鼓励病人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当人们早晨起床产生的起立反射,和早饭后产生的胃结肠反射,都可促进结肠集团蠕动,产生排便反射。因此,早上或早饭后定时排便符合生理要求,这对预防和治疗肛管直肠疾患是有很大的意义。应该形成起床后或饭后排便的正常反射,除非环境不允许,就不应当有意识地抑制排便。当排便反射弧的某个环节被破坏,如腰骶段脊髓或阴部神经受损伤,肛管直肠环断裂等,就会导致排便反射障碍,产生排便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