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囊性疾病诊治指南(2015)(一)
2016年08月10日 728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一、胰腺囊性疾病的定义和分类
(一)定义
胰腺囊性疾病指由胰腺上皮和(或)间质组织形成的肿瘤或非肿瘤性(单发或多发的肿瘤样)含囊腔的病变,主要包括胰腺假性囊肿和胰腺囊性肿瘤(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PCN)。
(二)分类
胰腺囊性疾病一般分为非肿瘤性和肿瘤性两类。非肿瘤性主要为胰腺假性囊肿,而肿瘤性即PCN,以胰管或腺泡上皮细胞增生、分泌物潴留形成囊肿为主要特征。胰腺假性囊肿相关内容参见《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本指南主要针对PCN。按照目前已被广为接受的2010年WHO胰腺肿瘤的分类规则,依据其是否为真性肿瘤及组成成分源自胰腺上皮或间质组织,胰腺囊性疾病分类见表1。
各类PCN性质不同,预后不同,癌变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准确的定性诊断对选择治疗策略意义极大。不同的PCN虽有各自好发年龄及影像学特点,但对于不典型患者的鉴别诊断往往非常困难。四种主要PCN的主要特点见表2和图1。
图1四种常见胰腺囊性肿瘤影像学表现:A示浆液性囊性肿瘤(微囊型);B示浆液性囊性肿瘤(寡囊型);C示黏液性囊性肿瘤(恶性);D示黏液性囊性肿瘤(良性);E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恶性);F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主胰管型);G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分支胰管型);H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二、胰腺囊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胰腺囊性病变主要以中老年女性多见,肿瘤生长缓慢,多数无症状,在体检时发现。随着肿瘤逐渐增大,压迫邻近器官或肿瘤囊内压力增高,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或腹部肿物,少数病例可有梗阻性黄疸、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等表现。此外,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可反复发作胰腺炎,病程长者可表现为脂肪泻、糖尿病和体重下降等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的症状。
三、胰腺囊性疾病的诊断
胰腺囊性疾病的诊断依据形式和内容,目前可大致分为影像学检查、囊液分析和内镜检查三部分。
(一)影像学诊断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PCN的主要手段。影像学诊断应关注肿瘤的生长部位、单发或多发、病变大小、胰管直径、病变是否与胰管相通、有无壁结节、有无钙化等。
影像学检查手段的选择应以满足检查目的为出发点,同时还需考虑到其检出病灶的特异度和灵敏度,结合临床实用性和患者的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任何影像学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必须同时结合成熟的检查手段。腹部超声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可以检测胰腺囊性占位并将之与实性占位相鉴别,可作为初级筛查手段。但由于腹部超声极易受肠腔内气体干扰,因此,对明确诊断的价值相对有限,需结合其他检查措施。对于表现不典型的病灶,建议同时采用增强型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等多种检查手段,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对于仍无法明确诊断者,可依据情况采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下针吸囊液进行病理学、肿瘤标志物、淀粉酶或分子生物学检测,也可采用密切随访的方式明确诊断。
近年来,MRCP和MRI在此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不断增多,而正电子放射断层造影虽对诊断有帮助,但不宜作为常规检查。EUS在胰腺肿瘤诊治中的地位日益显现,但对于胰腺囊性疾病,EUS往往难以鉴别具体类型,其作用尚不能取代CT、MRI及MRCP,本指南不推荐将其作为单一评估手段用于定性诊断。EUS可对囊性疾病的可切除性判断提供一定参考依据,尤其对于复杂的IPMN患者,术前行EUS检查,明确囊壁内是否有乳头状突起或实性结节,以及病变累及的范围和部位,有助于指导手术切除的范围。推荐将CT或MRI检查用于胰腺囊性疾病治疗前、中、后情况的评估及对可疑病灶的随访。
(二)针吸囊液分析及细胞学检查
内镜超声下细针穿刺可以获取组织和囊液,进行肿瘤标志物、淀粉酶或分子生物学检测(癌胚抗原、CA19-9、K-ras基因突变等),可以对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但目前尚无证据证明有必要将其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三)内镜检查
除了EUS之外,内镜检查技术还有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胰管镜检查、胰腺导管内超声、相干光断层扫描、激光共焦纤维内镜等,可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