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保胆取石的过去与现状01
2021年08月14日 831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胆囊结石在国内外均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为2.49%~20.1%,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也可达10%~15%。目前治疗胆囊结石的主流方法仍是胆囊切除术。然而胆囊切除术造成胆管损伤的可能性更大,且术后患者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腹泻、胃食管反流、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胆总管结石和结肠癌发病率升高等问题。因此国内外学者也一
直在探索安全有效的保胆取石方法。本文介绍国外保胆取石治疗方法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并对此进行总结,对保胆取石的发展做出展望。
国外的保胆取石:
近年来国外关于保胆取石的报导较少,国内部分医生学者误认为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不采用保胆取石的方式。实际上,在国外取出结石而保留胆囊的手术出现在胆囊切除之新与实践,可以说目前已知的保胆取石方法均起源于国外。腹腔镜的出现将国外保胆取石研究的发展史分成了两个阶段。
(一)腹腔镜出现前的保胆取石
有记载的第一例保胆取石手术发生在1676年,Joenisius为患者行经腹壁窦道结石取出术。1867年美国的JohnS.Bobbs成功救治了一位30岁的女性急性胆囊炎患者,在使用氯仿麻醉患者后,他创新的采用了胆囊造口取石术,并将胆囊缝合在切口的下方。JohnS也因该术式于1905年获得了美国医学会杰出贡献奖。1882年德国的Langenbuch在治疗一位43岁男性患者时,创造并完成了世界首例开腹胆囊切除术,并发表了著名的“温床学说”,该学说认为胆囊结石患者的胆囊是结石形成的温床,保胆取石术后结石仍会复发,唯有将胆囊切除才能根治胆囊结石。由于当时胆囊造口取石术后极高的结石复发率等原因,该学说被国外主流观点所接受,胆囊切除逐渐成为胆囊结石治疗的“金标准”。但同时,国外对保胆取石的尝试仍未停止,1885年Tait对15例胆囊造口取石术后的患者进行了为期7
年的随访,结果显示仅1例患者死亡,且Tait认为即使胆囊结石复发,仍可通过简单的手术解决。据统计,1886年至1897年关于开服胆囊切除术的100例报导显示,死亡率高达
20%。此后对于胆囊结石的治疗,选择胆囊切除还是胆囊造口取石成为每场外科学术会议的必谈话题。
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逐渐发现接受开腹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以胆管损伤最为常见,胆囊切除还可能与结肠癌的发生具有一定相关性,部分医生继续开展胆囊造口取石术,并开创了多种保留胆囊的治疗方式。1972年Danziger等和Thistle等创造了通过口服鹅去氧胆酸治疗胆囊结石的方法,称之为“溶石法”。该方法对胆囊结石的成分、大小、数目有严格要求,对于符合要求的患者,口服药物溶石的有效率为40%。该方法虽然
无创,但存在适用范围不广、有效率不高、用药时间长、药物副作用大、价格昂贵、可能诱发胆囊管结石嵌顿等问题,未能得到广泛推广。1985年Alle等报道了经皮行胆囊穿刺注射甲基叔丁醚溶解胆囊结石的方法,在统计的75例患者中,72例患者的胆囊结石被成功溶解,有效率高达95%。该方法较口服药物溶石起效更快,有效率也更高,但甲基叔丁醚作为一种化工原料,存在一定毒性,无论对胆囊局部还是对身体都有毒性作用。此外,对胆囊内注射药物溶石也会出现碎屑残余,结石复发率高等问题,这一方法最终也未能普及。借鉴泌尿外科体外冲击波碎石的成功经验,1986年出现了利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胆囊结石的方法,胆囊结石患者中适合采用此方法的人数约占20%,该方法的有效率为22%。包括后来出现的体外碎石配合口服药物溶石的综合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击碎的结石如何排出仍是一个问题,继续留存在胆囊容易造成胆囊管结石嵌顿。这些方法虽然能一定程度上缓解胆囊结石患者的症状,但未能真正将结石取出,严格意义上来讲不能算作保胆取石的手段。
本文选自:魏健,国内外保胆取石的发展史、现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