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复发性流产的机制
2022年03月18日 791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自身存在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异常,影响卵泡对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反馈及调节,卵泡的发育及成熟受到影响,优势卵泡减少,即使受精后形成胚胎,其胚胎内细胞数量、质量的异常及EMS患者腹腔中微环境改变,巨噬细胞及白细胞介素(IL)等炎性因子的增加从而抑制卵巢颗粒细胞产生孕酮及黄体生成,进而导致早期流产的发生。
EMS患者存在的卵巢及黄体功能不全也与催乳素水平升高有关,催乳素通过抑制卵巢颗粒细胞的增殖及雌激素的分泌,进而抑制垂体释放促卵泡刺激素及促黄体生成素从而降低其水平,孕酮生成减少,进而影响胚胎发育导致流产。
EMS患者黄体功能不足可导致异位的子宫内膜产生大量的前列腺素,可抑制腹腔中金属蛋白酶活性,进而导致EMS患者腹腔中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下降,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升高,对胚胎具有杀伤作用,从而导致RSA的产生。2.免疫调节紊乱
EMS实质上是一种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发生EMS的人类或猿类其罹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危险性为正常人的2倍,激素介导免疫及自身免疫后产生的内膜抗体及抗子宫内膜抗体(AEA)、抗心磷脂抗体(ACLA)及抗核抗体(ANA),尤其是自然杀伤(NK)细胞的下调,均可导致RSA的产生。
EMS患者存在自身免疫环境异常,最终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甾体激素水平下降,黄体功能不足,胚胎着床出现异常,进而导致SA的发生率上升。
EMS患者异常的激素免疫功能可导致抗层黏蛋白(LN)及抗子宫内膜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的产生,而LN在胚胎形成、发育及着床中具有重要作用,与早期流产具有密切相关性。
国外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子宫内膜抗体作为自身抗体,其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抗体所针对的抗原为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分化抗原,异位的子宫内膜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子宫内膜抗体,也可能与正常的子宫内膜细胞中的抗原位点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影响子宫内膜腺体功能,从而导致胚胎着床失败或发育不良,导致早期流产。
EMS患者发生流产、胎膜早破及产后出血的风险较高,可改变子宫内膜的生理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使正常的子宫内膜生长、增殖及蜕膜化受到影响,子宫螺旋动脉重构,降低子宫内膜的容受性,进而使受精卵着床及胎盘形成受到影响,以至于无法维持着床后的囊胚正常发育,增加早期流产发生的可能性。
EMS患者异位的子宫内膜可引起盆腔粘连,其中尤易发生在子宫直肠陷凹深部的EMS,使子宫后倾并固定,降低子宫正常的活动范围,使孕囊的正常着床及种植受到影响。
EMS患者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可造成NK细胞受损,进而导致其对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杀伤作用减弱,炎性因子及细胞聚集,继发盆腔炎症反应。
EMS患者子宫内膜存在炎症状态,炎症因子的释放激发炎症反应通路的高表达,进而影响蜕膜和滋养层的功能,子宫肌层异常收缩,促进宫颈扩张从而诱发早产。
EMS患者卵泡液或腹腔液中羟基氧化还原功能失常,卵泡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增加,激活细胞凋亡蛋白酶细胞凋亡信号通路,促使胚胎细胞凋亡。IL-17及IL-23的高水平表达与先兆流产的产生有关,进一步证实EMS患者发生早期流产的原因与炎症细胞因子有关。5.血栓前状态(PTS)
EMS患者存在免疫调节紊乱及前列腺素水平升高均可导致妊娠期女性处于血栓前状态,胎盘内形成微血管血栓,产生胎盘微循环障碍,进而诱发流产。
另外一种可以导致RSA的自身免疫病为抗磷脂综合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获得性易栓症,其临床表现为动静脉血栓形成、妊娠早期流产、中晚期死胎及血小板计数减少。
EMS患者多伴有内分泌紊乱,使子宫内膜对孕激素受体(PR)-B启动因子过度甲基化,进而使PR-B水平降低,PR-A与PR-B这两种孕激素受体亚型比例失调,导致孕激素抵抗,从而使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EMS患者催乳素水平升高,通过抑制垂体分泌促卵泡刺激素导致卵巢内促黄体生成素受体水平降低,孕酮减少进而影响胚胎发育导致流产。
7EMS存在疼痛不适及不孕等临床症状,长期反复的疼痛刺激或怀孕失败引起的心理落差往往容易诱发紧张焦虑情绪,长期的不良心理因素作用于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控,诱发生殖内分泌紊乱,进而影响性腺功能引发流产。随着EMS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加剧,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水平也随之升高,且具有一定相关性,提示EMS患者存在的心理因素可影响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进而导致流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