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 注册

老年人慢性便秘的危害与防治

2017年07月19日 1085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慢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综合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和(或)排便困难,目前主要根据罗马Ⅳ标准和患者主诉进行诊断,即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其中至少近3个月有症状,且至少四分之一的排便情况符合下列2项或2项以上:排便费力感、干球粪或硬粪、排便不尽感、肛门直肠梗阻感和(或)堵塞感、甚至需手法辅助排便,且每周排便少于3次。

老年人慢性便秘不仅常见,且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在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为15%~20%,84岁及以上可达20.0%~37.3%,在接受长期照护的老年人中甚至高达80%。

慢性便秘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耗费了大量的医疗经费,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棘手的临床难题,因此,如何科学地评估、有效地处理老年人慢性便秘意义重大。

一、老年人慢性便秘的类型
老年人慢性便秘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便秘是指结直肠和肛门功能性疾病引起的便秘,继发性便秘是指器质性疾病或药物引起的便秘。

1.慢性功能性便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便秘类型,根据肠道动力和直肠肛门功能改变的特点分为4个亚型:(1)慢传输型便秘:其特点是结肠传输时间延长,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排便费力;(2)排便障碍型便秘:既往称为出口梗阻型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排便时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费时、甚至需要手法辅助排便等;(3)混合型便秘:同时存在结肠传输延缓和肛门直肠排便障碍;(4)正常传输型便秘:多见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腹痛、腹部不适与便秘相关,排便后症状可缓解。

2.器质性疾病相关性便秘:导致老年人慢性便秘的常见器质性疾病。


3.药物相关性便秘:老年人常用的可引起或加重便秘的药物有阿片类镇痛药、三环类抗抑郁药、抗胆碱能药物、抗组胺药、抗震颤麻痹药、神经节阻滞剂、非甾体类抗炎药、含碳酸钙或氢氧化铝的抗酸剂、铋剂、铁剂、钙拮抗剂、利尿剂及某些抗菌药物等。
二、老年人慢性便秘的并发症及危害
1.加重心脑血管疾病:老年人常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因便秘排便时费时费力,腹压增高、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易诱发脑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而危及生命。

2.“粪石性”肠梗阻、肠壁溃疡、肠穿孔:粪便长时间停滞在乙状结肠或直肠壶腹部,水分被吸收,粪块变硬,甚至形成“粪石”,可堵塞肠腔导致肠梗阻,长时间压迫肠壁可形成肠壁溃疡,偶可导致肠穿孔而发生粪汁性腹膜炎可危及生命。

3.诱发憩室病和憩室炎:老年人结肠平滑肌张力降低、肌层变薄;慢性便秘者,结肠内压增加,使肠壁薄弱处膨出而形成憩室,同时由于便秘导致憩室内的粪便不能及时排空,易诱发憩室炎。

4.诱发或加重痔疮、直肠脱垂:便秘者排便用力屏气,直肠颈压力增高,阻断静脉回流,使肛垫充血性肥大并反复向远侧移位,其中的纤维间隔逐渐松弛,直至断裂并伴有静脉丛瘀血、扩张、融合,甚至夹杂细小的动-静脉瘘,最后形成痔;原有痔疮者,则会因便秘而加重。老年人盆底组织薄弱而松弛,同时患有慢性便秘,导致腹内压长期增高,诱发或加重老年人直肠脱垂(即脱肛)。

5.增加结肠癌风险:便秘患者粪便滞留在结肠,以致使粪便中各种致癌物质浓度升高,与结肠黏膜接触时间延长,增加老年人患结肠癌的风险。

6.诱发或加重腹壁疝:老年人腹壁肌肉萎缩,老年便秘者腹内压长期增高,易诱发或加重腹壁疝,甚至诱发嵌顿疝。

7.结肠黑变病:长期便秘及经常应用蒽醌类泻药者,易发生结肠黑变病。

8.诱发缺血性结肠炎:慢性便秘增高肠腔压力,肠黏膜血供减少,增加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生风险,是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9.精神心理障碍:慢性便秘可导致患者坐立不安,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失眠、焦虑、抑郁,从而影响工作和生活,降低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10.尿潴留及尿道感染:慢性便秘患者的直肠内粪块压迫尿道,可导致尿潴留及尿道感染。老年人慢性便秘还可导致大便失禁(假性腹泻)、乙状结肠扭转等。

三、老年人慢性便秘的防治
(一)生活方式调整
1.足够的膳食纤维摄入:这是防治老年人慢性便秘的基础,膳食纤维的摄入应(≥25g/d),膳食纤维包括可溶性膳食纤维和不溶性膳食纤维。

2.足够的水分摄入:老年人应养成定时和主动饮水的习惯,不要在感到口渴时才饮水,每天的饮水量以1500~1700ml为宜,每次50~100ml,推荐饮用温开水或淡茶水。

3.合理运动:散步、拳操等形式不限,以安全(不跌倒)、不感觉劳累为原则。避免久坐,对卧床患者,即便是坐起、站立或能在床边走动,对排便都是有益的。

3.合理运动:散步、拳操等形式不限,以安全(不跌倒)、不感觉劳累为原则。避免久坐,对卧床患者,即便是坐起、站立或能在床边走动,对排便都是有益的。

4.建立正确的排便习惯: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利用生理规律建立排便条件反射,每天定时排便。结肠活动在晨醒、餐后最为活跃,建议在晨起或餐后2h内尝试排便,排便时集中注意力,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
(二)药物治疗

(三)中医药治疗
按照辨证分型中医将老年人慢性便秘分为肠道实热证、肠道气滞证、肺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及津亏血少证等证型,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采用不同的方药治疗,中药与针灸、推拿、贴敷等中医外治法是我国人民千百年来治疗便秘的有效方法。

(四)精神心理治疗
加强心理疏导,提高患者对便秘的认知水平,使患者充分认识到便秘是可防可治的,良好的心理状态、睡眠及饮食习惯有助于缓解便秘,对有明显心理障碍的患者给予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

(五)认知功能训练
对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慢性便秘患者,应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包括时间及空间定向力训练、记忆力训练、注意力训练、语言沟通能力训练,不仅可改善认知功能,还间接增加了活动量、提高了日常生活能力,有利于便秘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六)生物反馈治疗
通过反复训练患者排便时腹肌、盆底肌和肛门括约肌的适时舒张和收缩,消除两者在排便过程中的矛盾运动,促进排便,尤其适用于排便障碍型便秘(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是该型便秘的一线治疗措施。

(七)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用于经规范的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顽固性重度便秘患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