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萎缩是一种以共济失调为主,呈慢性进行性发展的疾病,为共济失调中较常见的一种类型、首发症状多为下肢发软、乏力、易跌倒,逐渐累及双上肢的精细动作,部分患者出现呛咳、进食困难等。在2012年的“中医疑难病学术报告会”上,相关专家将小脑萎缩、重症肌无力、肌肉萎缩、共济失调、运动神经元等神经肌肉类疾病称之为“痿症”。近年,“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在以往治疗痿症的经验总结上,首次归纳出了治疗小脑萎缩、重症肌无力、肌肉萎缩、运动神经元病等痿症的两条原则。一是在《内经》“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之上,“行气阳明汤”医生组首次提出“欲取阳明应先和营卫”。二来,“行气阳明汤”医生组着重强调痿病不可安用风药。在这两条原则之上,亦有治痿的三大方向。和营卫,取阳明,调虚实,是为“行气阳明汤”方论之本。依据方论,“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强调辩证首辩阴阳,后辩虚实。辨虚实凡起病急,发展快,病程短,肢体力弱,或拘急麻木,肌肉萎缩不明显者,属肺热津伤或湿热浸淫之实证;凡病程较长,病情渐进发展,肢体弛缓,肌肉萎缩明显,多属脾胃肝肾亏损之虚证。临床上,“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发现,小脑萎缩等诸痿症患者常有湿地涉水淋雨史,或药物史、或家族史、或伴有跌仆损伤史、或有外感温病史。
以2019年面诊患者张某为例,该患者麻木以下肢为甚,不能行走站立,不能入睡,饮食无味,口中粘腻,小便短黄,便滴不爽,肢端发紫,面青唇紫,舌质紫暗。苔白黄然,脉细涩。详问其病史,得知居室潮湿。因证合参诊,居处潮湿而感受湿邪,湿郁化热,发为痿证。结合“行气阳明汤”方论,以清化湿热,逐瘀通络治之。从西医角度看,衰老过程、代谢障碍、内分泌机能减退、脑缺血等是主要的脑萎缩的发生因素。或脑微循环发生障碍,微循环网血流不畅。或血液异常,血液的粘稠度增高,血流缓慢,血流量减少,致使正常机能活动所需的能量减少。这些理论也同时佐证了中医辩证基础。对于气虚血瘀的治疗,从古至今均倡导益气活血法,“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脑部缺血属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血不濡养经脉,因虚致瘀,瘀阻经络,发为痿症;相反,如若血溢脉外,离经之血瘀阻经络,则发为中风。由于病程迁延日久,病情复杂顽固,瘀血的病机仍然存在,且中医尚有“久病从瘀”的说法。“行气阳明汤”医生组亦认为小脑萎缩诸痿症属本虚标实,在本为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在标则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血瘀痰阻。
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多见,标实则以痰浊为主。这与“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分痿症为四种辩证类型(痰浊内阻证,肝脾肾亏虚证,阴阳两虚、痰瘀互阻证)相辅相成。“行气阳明汤”医生组褚尊贵大夫讲:“营气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以“行气阳明汤”方论论之,当营卫亦和,阳明既荣的前提下,此阶段,虚实的调节即为重中之重。实邪突出者,宜清热、化湿、祛瘀等法以祛邪实;正虚突出者,宜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等法,以恢复正气;若虚实夹杂者,当扶正与祛邪兼顾。如重用黄芪为君药以补气,使气旺血亦行,瘀而不伤正,为此阶段方中主药。经临床验证及现代药理学研究观察也证明黄芪具有双向调节血压、提高人体免疫力、扩张血管等作用,所以对气虚血瘀所致风中经络患者用后疗效极佳。至今仍是临床上治疗该病的不可缺少的主要药物。此阶段中,“行气阳明汤”方中另用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等品以活血通络,并根据临床症状随证加减药物。诸药合用共达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