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基础知识及防治知识问答

2017年12月12日 976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154.什么是脑卒中?

答: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及至破裂或栓塞而引起颅内血液循环障碍和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按病程分又属于急性脑血管病,因此临床又叫做“脑中风”、“脑血管意外”。中医描述中风之病“如矢石之中人,骤然而至也”。也就是说,中风病人好似被石头突然击中而倒,它发病急骤,来势凶猛,好象风一样善变而莫测,所以叫脑中风。脑卒中的病根在脑血管,一旦脑血管破裂或堵塞,就会引起部分脑组织缺血、水肿、甚至坏死,于是出现相应的症状。最常见的是昏迷、半身瘫痪、讲话困难等。有人把各种原因造成的半身不遂、肢体瘫痪都叫做脑卒中,这是不够准确的。例如,面神经炎可以引起歪嘴,脊髓损伤、脑瘤、脑外伤等可以引起偏瘫,但不是脑卒中。

 

155.脑卒中包括哪些主要类型

答:脑卒中即脑血管病,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出血性卒中,就是人们常说的脑出血或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属于这一类。出血性卒中的原因多为高血压、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引起,这类卒中的占脑卒中的40%左右;另一类是缺血性卒中,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都属于此类。缺血性卒中是由于脑部动脉血管本身的硬化、狭窄,逐渐发展为阻塞;也可由心脏部位的栓子脱落后顺血流到脑内血管时阻塞:从而造成该部脑血流供应中断,脑组织缺氧或坏死,这类卒中约占总数60-70%。还有一种特殊的类型叫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叫一过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或“小卒中”。虽然它也属于卒中的范畴,但由于脑缺血是暂时的,没有形成完全性的血管堵塞,一般可在24小时内恢复正常。除上述类型外,其他如炎症、血液病、恶性肿瘤以及空气、脂肪进入脑血管形成栓塞均可引起脑卒中。

  

156.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应从什么时候开始?

答: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应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专家们认为,根据病情,越早越好。康复在脑卒中的头三个月效果最为显著,时间宜长些,防止回到家庭后功能倒退或衰退,脑卒中病人如不早期康复,肢体的运动可呈异常行走模式即误用综合症或废用综合症也已形成,如再进行康复,常常事倍功半,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病人一旦进入和完成康复程序,约80%可以独立活动,65-70%日常生活活动可以自主。康复可以使活着的病人满意,只有10%的病人留有严重残疾,70-80%病人甚至可无功能缺陷或只有轻度障碍。所以,恰当的康复医疗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正常生活的影响,实践证明,脑卒中自发病的半年之内,是肢体功能恢复的黄金时期,切不可疏忽,要重视并合理进行功能训练。

 

157.家庭中有人发生脑卒中该怎么办?

答:脑卒中的发现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各种场所,多数是发生在家庭中或工作单位内。一旦发生脑卒中,病情进展很快,紧急抢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家庭中抢救及时与否,处理好坏,关系到患者的病情转归,所以掌握家庭脑卒中急救知识很有必要。第一,发生病人突然发病不要惊惶失措应保持镇静,派人速请医生前来抢救或立即送医院诊治。第二,掌握正确的搬运病人方法,要不急于从地上把病人扶起或坐起,最好2-3人同时把病人平托到床上,头部略抬高,应避免震动;对于呕吐病人应将头部偏向一侧,解开病人衣领并取出假衣,用纱布或手帕垫手上,将病人舌头拉向前方,以保持气道通畅,以免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如果呕吐分泌物阻塞喉部。病人出现气急,咽喉部痰呜等症状时,可用塑料管或橡皮管插入病人咽喉部另一端用口吸出分泌物。第三,转送病人时要用担架卧式手工搬抬,切忌用椅子搬动,如果病人从楼上抬下,要头部在上脚朝下抬,这样可减少脑部充血,整个搬运过程,动作要轻柔稳健,尽量减少震动或扭伤身体其他部位。在救护车内,家属可轻轻托住病人头部或上半身,以减轻车辆行动中的震动,不要让病人随意坐起或站立,因为任何过多的活动和搬运都会使人病情加重。

 

158.脑卒中康复卧位、坐位训练要注意的问题?

答:从卧位到坐位的训练  病情较稳定的患者要尽早坐起。一般来说,患者脑出血一周后可坐起,脑梗塞2~3天后可坐起。在训练过程中,要先从被动坐起逐渐向主动坐起过渡。可以先逐渐摇高床头,让患者靠在床上坐起,然后由家人在患侧扶着患者坐,再逐渐过渡到由患者自己独立坐。同时,逐渐将放在床上的双腿垂到床边。这时应注意一定不要让双脚悬空,要让患者的双脚平放在地面上或箱子上。1.坐位平衡训练。患者具有坐位平衡能力后,就可以完成更多的日常生活动作。所以,坐位平衡是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基础,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从静态坐位平衡练习开始,逐渐向动态坐位平衡练习过渡。开始时,仅让患者独自保持稳定的坐位,以后可以在家人的保护下,前后左右轻推患者,让其自己调整身体的平衡避免倒下。经过反复练习,患者的动态平衡能力会提高,就可以逐步做一些坐位下可完成的日常生活动作了。2.站立练习。如果是在医院里,应尽可能早地让患者站立起床,这样可以逐渐增加下肢的负重能力。如果是在家里,则要在患者能够保持稳定坐位,上、下肢有足够力量后进行。开始可以靠墙站,或者让患者用健手扶着东西站。

 

159.青年人容易得哪种脑血管疾病

答:青年人脑卒中以缺血性占多数,也可发生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瘤和脑内血管先天畸形破裂所造成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青年人脑卒中最常见的原因。脑动脉瘤多为后天形成,常发生在动脉血管的分叉处。由于长时间受较大的血流冲击力影响,有些瘤体不断增大,就像吹气球一样,瘤壁越来越薄,最终导致破裂出血。一般认为,引起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诱因有头部外伤、各种原因所致的血管炎症、血液病如红细胞增多症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某些病毒或结核感染、妊娠、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至于青年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液粘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可能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的原发因素,这方面的研究仍在继续中。青年人脑卒中如能及时明确诊断,积极治疗,一般愈后较好,病死率较低,功能恢复也比老年人快。

 

160.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哪些症状?

答: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在临床上是比较多见的,常见于老年人。大多数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表现为突发性眩晕、恶心、呕吐、视物旋转、视力障碍、听力下降等。有的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或喝水时发呛,严重时可以突然意识丧失而猝然跌倒,这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最重要的表现之一,跌倒前既没先兆,而且又很快恢复,故对猝然跌倒者应加强防治,以防再度发作带来危险。

161.“小卒中”发作有哪些表现?

答:“小卒中”医学名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是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同一病人,每次发作的表现形式基本上相同,根据脑血管运行的通路不同,可分颈动脉系统小卒中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小卒中两种类型。颈动脉系统“小卒中”发作主要有以下一种或几种神经症状表现:①单眼突然失明,可持续2-3分钟,很少超过5分钟,也可同时伴有对侧肢体的感受或运动障碍;②上下肢体的偏瘫痪或单瘫;③口齿不清或失语,可伴有一侧肢体感受和运动障碍;④说话发音困难伴有一侧面部和舌肌的无力;⑤精神障碍或易遗忘等症状。椎?基底动脉“小卒中”发作的主要表现形式为:①眩晕:可单独出现或与其它症状相伴行,如耳鸣、呕吐、肢体感受或运动异常;②跌倒:突然无明显诱因地摔倒。常由于脑干部位缺血所致;③偏盲或完全失明:表现为一侧或双眼外侧视物不清;④复视:看物重双或上眼皮下垂;⑤吞咽或说话发声困难伴面部感受异常;⑥一侧面部和对侧肢体感受异常或肢体轻瘫,医学上称之为交叉性瘫痪。综合以上症状,“小卒中”一般都突然起病,可反复发作,自然缓解,一般不留有明显的后遗症状,发作时症状持续时间几秒钟至几个小时,一般不超过24小。

 

162.脑卒中患者为何不宜“超保护”?

答:超保护是指病人可以做的事情不让她做。超保护是完全错误的,可导致肌肉和关节挛缩、骨质疏松、异位骨化、衰弱、排尿困难或尿失禁、褥疮、吞咽困难等。

 

163.何谓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也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或小中风。它是指在短时间内脑血流量减少引起的脑功能障碍,每次犯病的时间持续不久,通常是数秒钟、数分钟或数小时等,最长不超过24小时。往往因症状来得快,消失也快,恢复后不留任何后遗症而易被人忽视。实际上,TIA症状虽轻,但后果严重,如不及时治疗,据统计,约有25%~40%患者,在5年内将产生严重的脑梗塞,而威胁病人生命。因此,医学家们常常把它看成是脑血管病的先兆或危险信号。

 

164.脑中风预兆有哪些,如何进一步预防?

答:高血压病人出现哈欠连绵、一过性眼前黑蒙;面部、手臂或某侧肢体麻木或无力,说话或理解出现混乱和障碍;行走困难或身体不协调;无缘无故地出现眩晕、头痛等可能是轻度中风向你拉响警报。应立即去医院全面检查,积极控制血压。还应配合医生做到:通畅血流、降低血脂、适当运动、生活治疗、减少应缴、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165.哪些脑中风征兆经常被忽视?

答:咳嗽、流鼻血、昼夜血压差缩小,甚至只有130/85毫米汞柱的血压,可能与中风有关。因为鲜为人知,便可能发生意外。国外资料报告,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的中老年人,在发生鼻出血后的1~6个月内,有50%的人会发生脑卒中。因此,患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应把鼻出血看作脑出血的先兆,要加强对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动脉硬化的预防和治疗。

166.中风发生有哪些危险性因素?

答:中风的危险性因素,也就是易患中风的因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危险年龄: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2)危险性疾病: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其中高血压主要指的是第二期和第三期的患者;心脏病主要是冠心病或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脏扩大或心律失常,尤其是有心房纤颤者。(3)危险性症状:有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的症状或其他中风先兆症状。(4)危险性习惯:长期烟、酒嗜好,喜食动物性脂肪,长期服用雌性激素(包括口服避孕药)。(5)危险性素质:身体肥胖,性格急躁易怒,有中风家族史。(6)危险性检验指标: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心电图、超声心动图、TCD或颅外动脉超声检查有明显异常者。

 

167.中风发生常见诱因有哪些?

中风的诱因主要有:情绪不佳(生气、激动)、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酒不当)、过度劳累、用力过猛、超量运动、气候变化、突然坐起或起床等体位改变、妊娠、各种卒中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血友病、心脏病、肥胖病等)、服药不当(如降压药使用不妥)、大便干结、看电视过久、用脑不当等。其中过度疲劳最为多见。

 

168.为什么血压不高的老人也会发生中风?

答:中风病人中,70%有高血压病史,所以人们认为高血压是中风发病的罪魁祸首。但也有一些人没有高血压或者中风发病时血压是正常的,却突然发生了中风,这是什么原因呢?中风的发病原因是复杂的,高血压、脑血管硬化、血液动力学的改变、血液成分的异常等都是中风发病的重要原因。因此,高血压虽是中风发病的重要因素,却不是唯一的因素。有低血压以及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晚间睡眠时血流缓慢,血液中的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容易沉积,引起脑血管阻塞,这就是清晨醒来突然发现肢体偏瘫的缘由,这种现象叫“半夜卒中”。有的老年人由于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心脏功能不全,使心脏不能有效地搏血,以致脑血管供血不足,这些人虽然血压不高,也有可能发生缺血性中风。

 

169.为什么心脏病病人易发生中风?

答:有人统计,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病人,发生脑梗塞的机会比正常人高出5倍。由于动脉硬化是全身性疾病,一旦冠状动脉硬化,脑动脉往往也有程度不同的硬化,因此容易发生中风。冠心病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心功能不全,均导致左心排出量减少,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诱发因素。心肌梗塞与缺血性中风关系更为密切,中风常发生在心肌梗塞恢复期的头2个月内,尤其是头1个月内。这是因为心脏血栓脱落而造成的后果。再则,心肌梗塞时,血压骤然下降,使脑血容量明显减少,血液处于粘稠高凝状态,当有脑血管狭窄时,脑梗塞自然容易发生。心房纤维颤动的病人,中风的危险性也很大,这种病人血液郁积于心房内易形成栓子,一旦脱落造成脑栓塞。此外,这种病人由于脑血流量的减少,容易发生缺血性中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人发生中风的机会也很大,这是由于心排出量减少,脑灌注压降低,静脉压增高,血液淤滞,故而容易血栓形成而导致缺血性中风。

 

170.为什么突然体位改变会引起中风?

答:中老年人多患有脑动脉硬化或高血压,血管的舒张和收缩功能降低,当体位突然变化时,脑组织常常来不及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再者,中老年人患颈椎病者较多,椎动脉通过颈椎横突孔进入大脑,体位改变时,椎动脉受到压迫,造成脑供血不足。老年人控制血管舒缩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多不正常,体位改变时,常常发生血压的波动,这种变化使脑部血液循环发生紊乱,轻者引起一过性脑缺血,重者则可诱发中风。所以,老年人动作宜缓慢,体位变化不能过急过快,这样就能避免因体位变化诱发中风的危险。

 

171.为什么糖尿病病人易发生中风?

答:据统计,在4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中,脑动脉硬化的发生率比正常人多1倍,脑中风的发生比无糖尿病者多5倍,在中风死亡患者中,糖尿病患者为非糖尿病者的2倍多。糖尿病患者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的过程受阻,脂肪大量分解为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胆固醇合成旺盛,血中胆固醇大量增加,促使动脉硬化形成。糖尿病病人的血液常呈高凝状态,血液凝固性和粘度增高,血小板功能改变,这些都是易形成脑血栓的因素,为中风的发病奠定了基础。糖尿病患者并发脑梗塞比脑出血多,中小梗塞又比大片梗塞多,且以多发性居多。

 

172.中风恢复期如何进行生活保养?

答:(1)生活平淡, 不要太兴奋;(2)避免便秘;(3)多吃蔬菜, 水果,或将其打汁饮用;(4)复健: 按步就班, 量力而行,不必太劳累;(5)长期吃药。

173.中风患者的如何进行锻炼与康复?

答:中风患者经常做日常生活锻炼,有助于患肢功能的康复,对日后的生活很有利。当然,患者日常生活锻炼必须是在家属的密切协助下进行。(1) 洗脸动作,先用健手后用患手。(2) 锻炼自己穿衣、脱衣,衣服要肥大,穿衣先穿瘫痪侧,脱衣先脱健侧,经常训练更衣动作。(3)锻炼自己进食,在用健手持筷子时,患手应做些扶持碗、盒等辅助动作。(4)锻炼洗漱动作,先用健手洗脸、刷牙,以后逐渐训练患手洗脸、洗澡、刷牙,健手给予适当的辅助。(5)生活能自理后,可以训练患者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如开门窗、扫地、叠被、洗碗、室外晒被、种花、上街购物。在此同时可进行职业训练。(6)可让患者步行或乘坐交通工具或利用轮椅活动,以促使其重返社会。

 

174.何谓中风“三偏”症状 ?

答:中风“三偏”症状是指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三病同时出现的一组症状,是内囊部位病变的主要特征。(1)偏瘫:是指患者半侧随意运动障碍。(2)偏身感觉障碍:指患者半侧的痛觉、温度觉和本体觉障碍。(3)偏盲:一侧视束和视放射的神经纤维,来自两眼同侧的视网膜的神经纤维,经内囊后支到矩状裂神经中枢,反映对侧视野。如内囊受损、视放射受损,则对侧视野偏盲。

 

175.如何预防中风?

答:预防中风六字诀:稳:即稳定情绪。防:即防止便秘。低:即饮食低脂、低盐。忌:一忌饮食过饱。二忌看电视时间过久。三忌随意突然停药。练:即坚持适度的锻炼。诊:即及早诊治“小中风”。

 

176.何谓脑血栓、脑栓塞?

答:脑血栓形成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炎以及血液粘稠度高而导致脑血管局部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而形成的。脑栓塞则是脑血管以外部位的栓子,如心脏病发病时的附壁血栓、主动脉等处出现的血栓或动脉硬化斑块脱落、骨折时的脂肪栓子等运行到脑部血管引起的栓塞症状。

 

177.哪些情况容易诱发脑血栓形成?

答:(1)血管病变:最重要而常见的血管病变是动脉粥样硬化,其次是高血压病伴发的脑小动脉硬化。其他还有血管发育异常,如先天性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一些非感染性的脉管炎等。(2)血液成分的改变:血管病变处的内膜粗糙,使血液中的血小板易于附着、积聚以及释放更多的五羟色胺等化学物质。血液成分中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增加,可使血液黏度增加,致血流速度减慢。(3)血液动力学改变:血压的改变是影响局部血量的重要因素,当平均动脉压低于71mmHg和高于180mmHg时,由于血管本身存在的病变,管腔狭窄、自动调节功能失效,局部脑组织的供血即可发生障碍。

 

178.脑梗塞发生前最常见的预兆是什么?

答:脑梗塞虽然发病急骤,但在发病前多数必然有一个或长或短的病理演变过程。据统计约70%的病人事前都多多少少会感觉到一些前驱症状。这些前驱症状就是即将发生脑梗塞的先兆,它常在发病前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人们如果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能在事前捕捉到这些预兆,采取防范措施,可以大大减少脑梗塞的发生和其危害性。脑梗塞发生前最有意义的危险信号就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它是短暂的脑血流量减少引起的脑功能障碍,每次发病时间短,由数秒、数分钟到数小时,一般24小时内可以恢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以表现为突然头晕;肢体麻木、面麻和舌麻;说话吐字不清、流口涎;突发性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走路跌跤或晕倒;头痛突然加重,由间断性变为持续性;短暂的意识丧失或个性和智力的突然变化;整天昏昏沉沉,困乏无力-嗜睡状态:突然出现视物不清或眼前黑蒙,短时间内可恢复等。短暂性脑缺血的反复发作是将要发生脑梗塞的危险警报。因此,中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如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引起重视,尽早采取措施。

 

179.脑栓塞常有什么表现?

答:脑栓塞均突然发病,约有2/3的病人在活动中发病,1/3的在夜间睡眠中发病。很少有前驱症状。病人突然头痛、头晕、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眼球向病灶侧凝视,部分病人可有偏盲,常见恶心、呕吐。病人发病之初常显得较重,但数小时到2日内症状即逐渐好转或明显好转。这是因为脑的一支血管被栓子突然阻塞后,往往引起周围若干血管的反射性痉挛,导致更大范围的脑组织缺血,症状显示较重。数小时乃至1-2日,痉挛的动脉缓解,血运恢复,只有已梗塞的部位不再缓解,而呈现相应的症状、体征。由于周围脑组织血液循环恢复正常,侧支循环得以发挥作用,梗塞范围也会有缩小。  脑栓塞的栓子,阻塞于颈动脉系统占绝大多数,椎-基底动脉系统为少数,而阻塞于颈内动脉分支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者又占绝大部分(70%-85%),其局部性神经症状体征是和受累脑血管相一致的。  脑栓塞除了神经系统症状外,还有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如系心源性的栓子,可以存在风心病、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症状、体征。

 

180.为什么早晨容易发生脑梗塞?

答:研究认为,在早晨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性较高,交感神经的兴奋活动,使人体儿茶酚胺、纤维蛋白原的活力、红细胞压积、血液的粘度均相应增高,从而使血液凝固的能力增强。加之人体经过夜间较长时间的睡眠,这期间不吃不喝,因而血液变得浓缩,血液粘度增大,所以老年人容易在清晨发生脑梗塞。基于上述理由,有人提出有中风危险的人,睡前喝杯水,最好半夜起来喝杯水,对预防发生脑梗塞有一定好处。

 

181.脑血栓形成的发病特点是什么?

答:脑血栓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类型,它常常是在血管壁本身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凝血而形成。这也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病。由于长期高血压及脑动脉硬化,使动脉壁逐渐增厚,管腔变窄,管壁表面粗糙并失去了弹性。血液流经此处时速度变慢,以至停滞,发生凝血形成血栓。此外由于心脏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血流速度缓慢,血压突然降低或血液粘度增高,血中脂质过多,血液凝固性增高时,也可发生脑血栓形成。脑血栓形成有如下特点: ①常在睡眠时或早晨醒来发现偏瘫。这是因为睡眠中特别是后半夜血压下降最明显,血流缓慢,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此时最易发生脑缺血。因此,夜间起床时应当醒来后先静卧半分钟,再下地;②白天起病者一般症状较轻,多数无昏迷,发病过程比出血性脑血管病缓慢;③脑血栓形成的病死率要比脑出血低70%左右,但如大片或多发性脑梗塞引起神经系统机能的严重障碍常不易恢复,所以有不少后遗症。

 

182.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脑血栓?

答:⑴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良饮食习惯是造成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过多食用高糖食物,可使血液粘稠度加重;饮食过咸可导致血液凝滞;吸烟、饮水过少、不吃早餐等生活习惯也可使血液粘稠度增高而诱发血栓形成。因此,平时饮食结构搭配要合理,荤素互食,晚餐以清淡为主,并多吃含维生素的食物(如各种新鲜蔬菜及水果等)。⑵ 保证足量饮水饮水不足会增高体内血液粘稠度,使囤积的废物难以排出。而晨起空腹饮一二杯白开水,则可降低血液的粘稠度,使血管扩张,有利于改善机体新陈代谢,减少血栓形成。⑶ 适当选用可预防血栓形成的食物 如大蒜、洋葱、番茄、韭菜、芹菜、海带、紫菜、黑木耳、银耳、山楂、香瓜、木瓜、草莓、柠檬、葡萄、菠萝、鲑鱼、鲭鱼、沙丁鱼等,对降低血粘稠度,减少血液中不正常凝块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⑷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可增加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对动脉硬化有极重要的防治作用。还可提高血液中的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活性,防止血凝过高,有效地预防或延缓动脉硬化。⑸ 保持情绪的稳定 情绪过于紧张,可引起血管痉挛,血压升高,血液变稠,从而影响人体正常血液循环,诱发血栓形成或血管破裂。

 

183.踢毽儿对身体有哪些好处?

答:常坐办公室身体易变老,下肢离心脏最远,供血容易受到影响。长期坐办公室的人,尤其是“电脑族”下肢活动少,大腿持续受压,盆腔及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很容易发生精索静脉曲张和痔疮。长期低头伏案,颈、胸、腰等部位疏于活动,还容易形成弓腰驼背的“办公室型体态”。 1. 踢毽儿强身健骨 踢毽儿主要是下肢肌肉的协调运动,功夫在脑,也在脚。磕、拐、盘,转身稳步,起跳骗腿儿,前仰后合,这些踢毽儿的基本动作在他人看来,就像舞蹈动作一样优美。髋、膝、踝等关节随着盘、拐、绕等动作,将供血最困难、动作难度最大的下肢肌肉带动起来,使缝匠肌、?肌、股肌等腿部肌肉得到锻炼;磕、落等动作则离不开足背肌、足底肌的收缩运动。至于踢花毽儿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雾里看花”、“苏秦背剑”、“倒挂紫金冠”、“外磕还龙”、“朝天一炷香”等,可将毽子上滚下翻,需要使用头顶、后背、脚跟、脚面等方法才能完成,腰肌、髋肌、臀肌,甚至胸肌、腹肌等都要参与。骨骼肌的动-静脉短路支大量开放,下肢供血得到维持。因此,经常踢毽儿,既能增强肌肉、骨骼的功能。

 

184.何谓脑出血?

答:脑出血是指脑血管破裂后,血液进入脑实质引起的临床症状,病情较急。

 

185.脑出血发病特点是什么?

答:“脑出血”一般指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的脑血管破裂出血,大多发生在大脑半球,也可发生在小脑和脑干。有些人由于长期血压升高,脑部硬化的小动脉形成了粟粒大小的瘤状扩张,也称微动脉瘤。当血压因某种原因突然升高时,可以引起微动脉瘤破裂,发生脑出血,又称脑溢血。脑出血大部分发生在大脑半球,约占80%,其余20%可发生在小脑或脑干部位。发病年龄以50岁以上者居多。先兆症状为头痛、头晕、手脚不灵活。多数患者在白天发病,常于活动时、情绪变化、过度兴奋、重体力劳动、饮酒、紧张的脑力劳动、用力大便等时发生:也有少数人在休息时或睡眠中发病。脑出血发病特点是起病急骤,来势凶猛,几小时内或数分钟内病情就可达到高峰,这时一般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神志不清、半身偏瘫、鼾声呼吸等,严重者很快引起颅压增高,形成脑疝而致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