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认知障碍

2018年01月04日 1202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疾病介绍

血管性认知障碍是指由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显性脑血管病及非显性脑血管病引起的一组从轻度认知损害到痴呆的综合征。

 

疾病知识

 

症状

  1. 神经系统表现: 突出表现为执行功能差(目标确定、起始、计划、组织、顺序、转移、保持、抽象等能力)、信息处理速度慢和注意力损害;早期,记忆、定向力和语言损害不明显;晚期,记忆能力损伤严重并发展为痴呆。


  2. 精神行为改变(BPSD): 突出表现为抑郁、淡漠、人格改变、精神运动迟缓、情感失控、行为异常(无抑制和反常行为);患者的抑郁主要为始动性差和精神运动迟缓,而非突出的情绪低落,属于血管性抑郁。

 

病因

  1. 人口社会学因素:年龄、性别、种族、受教育程度等 


  2. 血管性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房颤动;颈动脉病、周围血管病、高胆固醇血症、吸烟、代谢综合征


  3. 遗传因素: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 


  4. 脑卒中相关因素:脑组织损伤大小、双侧脑梗死、重要部位的梗死、白质病变 


  5. 可能的其他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肥胖等

 

检查

一、体格检查 

1.一般体检:进行血压、心脏及外周血管等检查,寻找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2.神经系统体检:寻找支持脑血管病的局灶性体征,包括失语、构音障碍、中枢性面 瘫及舌瘫、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及病理征等。脑小血管病导致的皮质下白质病变和腔隙性脑梗死等可使患者出现假性球麻痹,表现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强哭及强笑等症状。 患者还可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查体可见双侧对称的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及步态异常,以双下肢突出。


二、神经心理学评价


三、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帮助寻找本病的危险因素、并排除其他导致认知障碍的原因,有助于本病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 


四、神经影像学检查

1.MRI:对首次就诊的患者均应进行脑结构影像检查,首选头MRI。


2.CT:CT 对腔隙性脑梗死及白质病变不如 MRI 敏感。 

 

诊断

诊断应以临床评估、神经心理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支持分类诊断证据,排除其他疾病后做出诊断为原则。

 

治疗

  1. 病因治疗: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是治疗VCI 最根本的方法,包括抗血小板聚集、 控制血压、血糖及血脂等。


  2. 认知症状的治疗:胆碱酣酶抑制剂和美金刚、多奈眽齐及卡巴拉汀、尼莫地平、银杏制剂等。


  3. 精神行为症状的治疗:首选非药物治疗,包括心 理疏导和劝慰、调整周围环境、音乐疗 法及行为治疗等,可减轻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 

 

预后

  • 早期明确诊断积极规范化治疗可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延误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经济负担及患者死亡率。

 

预防

一级预防: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均为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可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一级预防的关键。


  1. 高血压:高血压与痴呆的发生有关,降压治疗可降低痴呆的发病率。


  2. 糖尿病:糖尿病及其引起的脑血管病更易出现。


  3. 高脂血症:中年高胆固醇血症与认知功能障碍有关。


二级预防:二级预防是对于已出现卒中或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血管危险因素的干预,防止卒中复发。降压治疗可通过预防卒中的发生而减少与复发性卒中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发生。因此,对于伴有高血压的脑血管病或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并同时对其他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干预,防止卒中复发,减轻或延缓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进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