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性共济失调分型与“行气阳明汤”证型的相关性

2022年10月31日 42人阅读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通过探讨小脑性共济失调分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从而有利于“行气阳明汤”对小脑萎缩、共济失调辩证客观化提供依据。

小脑性共济失调分型又可上升至分子层面和基因层面。随着基因组学研究的不断深人,“行气阳明汤”医生组把基因组学融入中医学,从微观分子水平研究小脑萎缩、共济失调辨证分型,有助于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在治疗时又可以根据基因和分型的研究结果,采取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从而达到针对性、个体化治疗的目的。

因此,近年来,有关中医证型与疾病相关分型的研究成为“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基础理论研究讨论的热点。

对于小脑性共济失调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献很少,目前尚无小脑性共济失调分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报道。“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在本研究中对多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将其分为痰浊内阻证,肝脾肾亏虚证,阴阳两虚、痰瘀互阻证四种类型。

发现本组患者主要表现为痰浊内阻证,肝脾肾亏虚证。究其原因,“行气阳明汤”医生组说:“肢体之共济运动由脑神所主,由筋.骨、肉共司之。脑之形成,本原于肾,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通脑,本病患者或常有湿地涉水淋雨史,或药物史、或家族史,或伴有跌仆损伤史,或有外感温病史。,以致脑体失健,既有共济失调等症,又可伴有弓形足等畸形之态,故行气阳明乃是其本”。

“中医研究”杂志曾刊文,记录了对83例来自山西地区的家族性或散发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基因型,以42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人为对照。并对这些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析其基因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论为:不同基因亚型的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与中医证型存在相关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不同的中医证型亦有其相应的分子基础。

“致编码蛋白内形成异常的多聚谷氨酞胺肽链,引起编码蛋白的错误折叠,在中枢神经系统小脑等部位的神经细胞内形成泛索阳性核内包涵体。并产生选择性的细胞毒性而引起神经细胞变性。

现已发现30余种小脑性共济失调的基因亚型。目前,小脑性共济失调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文献报道采用中医药治疗可获一定疗效,这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如果能针对本病患者进行客观的、系统化的中医证候分型,则可为其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

其结论与“行气阳明汤”医生组的分析基本一致,但又有实质性不同。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认为共济运动之异常,是为肝、脾、肾三脏共司失职之故,但其中有阴虑、阳虑之异,有静谧与风动之变,应加以辨识区分。

如肝脾肾亏虚证,“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发现:多有醉步蹣跚,头晕眼花,面白无华、肢体痿软无力,形寒肢冷,言语謇涩。可伴有腰酸遗精、夜寐不安、双眼视物模糊、饮水呛咳、流涎。女性患者可兼有闭经,月经不调或痛经等症状。舌暗或紫有瘀斑,边有齿痕,脉沉细。

又如痰浊内阻证,“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发现:其多见步态不稳,肉削肢痿,头昏眼花,烦躁易怒,肢体震颤,动作协调不良,手亦难以操作,书写歪斜,字迹过大,言语含糊顿挫,可伴智能低下、耳鸣耳聋、腰膝酸软,或见潮热、手足心热、足跟痛。舌质红或红绛,舌薄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其它另有阴阳两虚、痰瘀互阻证,须详加辨明。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采用中医理论对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并分析各分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建立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改善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病情和生存质量奠定了基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