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辛通降法治疗顽固性咳嗽医案
2018年04月02日 1005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1.病案介绍
患者陈某,女,67岁,咳嗽2年余。患者于2015年吸入刺激性气体诱发咳嗽,至今未愈。初诊(2017-05-11)时见咽痒作咳,咯痰粘黄,口干苦,脘宇痞闷,时有泛酸,右侧耳鸣,纳食可,夜寐安,大便偏干,小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脉右寸关弦左寸弦稍缓。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20余年;右乳癌术后3年(2013年11月手术,浸润性导管癌Ⅲ期),化疗8个周期后定期复查未见异常。查血常规、胸部CT未见异常。中医诊断:咳嗽。辨证: 痰阻气滞,久郁化热,肺胃失和。治法:苦辛通降,顺气化痰。处方:黄连5g,黄芩10g,干姜5g,厚朴10g,枳壳6g,姜半夏10g,杏仁10g,吴茱萸2g,炙甘草6g,橘红10g,制大黄5g。7剂, 每日1剂, 水煎服。
二诊(2017-05-18):咳嗽显减,痰少而粘,大便日行2-3次,先干后烂,口干渴,舌质黯红苔薄白,脉寸关弦滑。处方:05-11方去杏仁。7剂, 每日1剂, 水煎服。
三诊(2017-05-25):咳嗽偶作,无痰,耳鸣减轻,口仍干苦,时有头晕,大便如前。舌质黯红苔薄黄,脉沉弦。处方:黄连5g,法半夏10g,陈皮6g,枳壳6g,竹茹6g,杏仁10g,茯苓10g,知母6g,吴茱萸3g,天麻10g,炒白术10g。14剂, 每日1剂, 水煎服。后患者症状缓解,门诊随诊。
2.案析
咳嗽为临床常见病,其病机总因外感或内伤等因素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临床施治常以宣散、清化,或以温化、滋润等法,。而咳嗽的病位不仅仅局限于肺,《素问・咳论》有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肝火犯肺、心肺阳虚,,脾虚湿盛肾虚水泛等等均可致咳。
本例患者的素有肺疾,痰饮内生,复加乳癌之患,放化疗后伤及脾胃,致寒热错杂,逆于肺则为咳,干于胃则为嗳为酸,虚实夹杂,寒热并见。故治以苦辛通降、顺气化痰,清肺降胃,方用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加减。方用姜半夏、干姜、吴茱萸等辛温之品,与黄芩、黄连、大黄之苦寒配伍,辛开苦降,可燥湿祛痰以除湿热,同时又可调和寒热。针对患者咳嗽之症,予厚朴、橘红、杏仁理气化痰止咳,全方寒热并用,苦辛通降以调理脾胃气机,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脾胃功能得复,则湿热自去,故收效甚捷。二诊时患者咳嗽症状减轻,出现大便偏溏的表现,故去杏仁以防其滑肠而致泄泻。三诊时患者咳嗽症状明显好转,耳鸣、口干苦等表现仍然存在,结合其舌脉,可见气滞与血瘀并存,故加用益气健脾、活血通络之品,标本兼治。
苦辛通降法首创于张仲景,是将苦寒与辛温两种不同性味的药物配伍使用的方法,代表方为半夏泻心汤,方用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炙甘草、人参、大枣,全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用于治疗寒热互结于胸之心下痞证。清代医家叶天士又对苦辛通降法做了大量总结,他提出了“苦降能驱热除湿,辛通能开气宣浊”、“辛以开之,苦以降之”、“苦与辛合,能降能通”等观点并灵活运用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黄连汤、加减栀子豉汤、小陷胸汤,左金等,使苦辛通降法成为相对固定的药物配伍规律及学术思想[1]。
苦辛通降法现仍被广泛使用,常用苦寒类药物有黄芩、黄连、大黄、山栀等,辛温类药物有半夏、干姜、厚朴、吴茱萸、桂枝等,适用于寒热错杂、脾胃气机升降失调等诸证,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消化道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也被广泛用于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疾病[2]。
顽固性咳嗽是指以咳嗽为主要症状,血常规及肺部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病程较长,迁延难愈或反复发作的咳嗽[3],其病机复杂多变,往往虚实夹杂。因此,顽固性咳嗽的治疗不应拘泥于治肺,更不宜见咳止咳,当辨其病变脏腑、标本虚实,对证用药,方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