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和五脏的二三事
2019年10月02日 8188人阅读
咳嗽是困扰很多中老年人的常见问题。很多人用尽了各种止咳、化痰、润肺、补肺的方法,但咳嗽不仅没有得到控制,反而日渐严重。其实,这种长期不愈的咳嗽不仅与肺相关,更与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咳嗽日久不愈,须从调理五脏六腑的功能入手,才能事半功倍。而从调理五脏入手治疗日久不愈的咳嗽,关键是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判断其是哪个脏腑的病变引起的咳嗽,然后针对相关的脏腑进行调理,使脏腑功能恢复正常,咳嗽自然痊愈。
肺为娇脏,乃五脏六腑之华盖。肺脏之体清虚灵透,其外合于皮毛,上开窍于鼻,喉为其门户,主司呼吸而有宣发肃降之能。咳嗽的病位在肺,肺脏是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的唯一脏器,在五脏之中最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但五脏皆有升降,因此皆可致咳。《素问·咳论》以脏腑命名,把咳嗽分为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首次明确提出咳嗽与五脏有关。那么五脏之咳又各有什么特点呢?一一看来。
肺咳
肺咳是咳嗽病中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咳嗽一症,病因变化多端,但无论病因如何,其病位始终在肺,直接病机皆为肺气上逆、失于肃降。肺咳有寒热燥湿之分,风寒犯肺所致咳嗽,治以辛温宣肺、止咳化痰为主;风热袭肺所致咳嗽,治宜辛凉宣肺;因肺燥而致咳嗽,治疗应清燥润肺、降逆止咳。
脾咳
脾咳多见于平素脾虚之人,咳喘反复不愈,而以痰湿咳嗽为主。其主要症状为久咳久嗽,咯痰量多,色白有泡沫,胸闷脘痞,呕恶食少,或食后腹胀,或反酸烧心,体倦乏力,时有便溏,或目胞如肿,舌淡或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濡滑或细缓。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如脾虚不健,则痰量难以减少;只有脾气健运,绝生痰之源,故健脾益气是治疗此类患者的关键所在。平时可多吃山药粥、莲子粥,对预防咳嗽、健脾补肺有帮助。
肾咳
若肾气虚损,则水液代谢失调,气不化水,可生湿生痰,上逆于肺,而致痰多咳嗽。肾虚则气失摄纳,亦可见气喘咳嗽,其典型表现为动则喘甚。若肾阴亏损,则可出现阴虚火旺的干咳,表现为口燥咽干,干咳无痰或痰黏难出。肾咳的患者往往体质较差,基础病多,病史较长,因而病情多较重,常常是咳喘同见。补益肾气,标本同治,这是治疗虚喘型患者的重要法则。
肝咳
《内经》曰:“肝咳之状, 咳则两胁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肋下满”。肝咳的典型症状为咳嗽呈阵发性、痉挛性发作,每逢忧愁烦恼,或感受风寒时加剧。咳则两胁疼痛,转侧不利。咽喉痒或梗阻感,胸闷不舒,喜太息。痰或黄或白,咯吐不畅,口干口苦,面赤头痛,眩晕耳鸣,心烦易怒。舌红,苔或白或腻,或少苔,脉见弦象。本证以肝病为本,肺咳为标。针对肝咳之证,应根据证候的不同分别采取疏肝理气、平肝泄肺、泻肝清肺、柔肝润肺的治疗方法。
心咳
在五行学说中,心属火,肺属金,心火过亢则影响肺金的肃降通调,使肺气上逆而生咳喘。心火上扰,还可导致咽喉刺痛,有梗塞感,甚至肿痛。《内经·咳论》曰:“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这是心火伤及肺,并影响咽喉所致。心火刑金,伤肺致咳,其所见之症状还有虚烦不眠,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小便短赤或涩痛、肌肤枯槁而憔悴、咳而胸痛、动悸、咳痰胶黏难出等。如心燥热,久久不愈,常移热于小肠而咳嗽者,法宜养阴清热降火,使热从小便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