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 专家共识02

2019年06月29日 916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2、胆囊切除术后消化功能紊乱相关性腹胀、腹泻的原因及处理原则
胆囊具有存储、浓缩胆汁的功能。胆汁进入肠道后可以乳化脂肪,并与脂肪酸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吸收。胆囊切除术后,胆汁不能有效浓缩和规律排放,降低了肠腔内胆汁酸的浓度及胆盐含量。术后SOD患者由于括约肌功能障碍,胆道压力升高,胆汁排空缓慢。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随访开腹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2-24个月患者,40%-50%存在1-2项腹部症状,如腹胀、消化不良等。有文献报道胆囊切除术后可新发腹泻、排便频率增加以及大便松散等症状。术后l周新发腹泻发生率约为25.0%,术后3个月新发腹泻发生率约为5.7%。腹泻的发生可能与胆囊切除术后胆汁流入肠道的节律与流量变化及胆汁酸吸收不良相关。由于胆汁持续进入肠道,被吸收的胆汁酸成分增加,尤其是脱氧胆酸和鹅脱氧胆酸可以刺激肠黏膜分泌水分和电解质增多,促进肠道蠕动增加。进食脂肪类食物后,由于缺乏胆汁协助消化、吸收,可导致脂肪泻。
上述原因导致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出现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可通过促进胆汁分泌和补充消化酶治疗。常用药物有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等,因其含有利胆成分阿嗪米特,能高效促进胆汁分泌利于脂肪类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含有3种胰酶及二甲硅油,能促进消化、快速消除腹胀。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治疗胆囊切除术后常见的消化不良症状有效率>70%。如果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明显,还需考虑是否合并肠易激综合征,结合排便频率及粪便形态等进行综合评估,并根据患者情况予以解痉剂(如匹维溴铵等)对症治疗。  
推荐意见3:胆囊切除术后腹胀、腹泻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常见,可能与手术改变胆汁排泄、浓缩规律相关。在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补充消化酶、促进胆汁排泄、肠道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对症治疗。(证据等级:中级;推荐等级:一般性推荐)
3、残余小胆囊和残余胆囊结石:
残余小胆囊及残余胆囊结石是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其原因主要与胆管解剖变异、术中胆囊三角解剖困难以及术者技术不熟练等相关。由于残余小胆囊内黏膜仍具有分泌功能,是胆囊继发感染及结石复发的基础,反复炎症及结石刺激还可能引起反复发作的胆囊炎、Mirizzi综合征甚至癌变。对于胆囊切除术后再次出现胆囊炎相关症状,如右季肋区痛、发热等,均应考虑残余小胆囊及残余胆囊结石的可能,但应注意排除胆管结石、消化性溃疡等疾病。腹部超声、EUS检查有一定诊断价值,CT、MRCP检查是诊断残余小胆囊及残余胆囊结石的主要影像学手段。对于诊断明确的残余小胆囊及残余胆囊结石,手术是首选治疗手段。但因反复炎症发作,其局部解剖较困难,手术应精细操作。明确残余小胆囊及残余胆囊结石的解剖位置和胆总管的走行,谨防胆管损伤的发生,同时注意术中行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排除癌变可能。
推荐意见4:胆囊切除术后残余小胆囊及残余胆囊结石应以预防为主;对于诊断明确的患者建议再次手术治疗。(证据等级:中级;推荐等级:强烈推荐)。
本文选自: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8年5月第16卷第3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