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骨痛?你需要警惕骨质疏松症
2021年02月04日 811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低及骨组织微结构破损为特征,可导致骨脆性增加,并易发生骨折的一种代谢性骨病。
骨组织主要由骨基质和细胞组成,骨基质包括有机质和无机质,有机质约占35%,主要为胶原,无机质约占65%,主要为由钙、磷组成的羟基磷灰石结晶。细胞主要有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骨细胞。正常情况下,骨吸收和骨形成互相平衡,当骨形成速率慢于骨吸收时,则会出现骨量丢失,形成骨质疏松。
原发性骨质疏松:
I型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
II型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继发性骨质疏松:继发于风湿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二、影响骨量的因素:
不良的生活方式:维生素D缺乏、高钠饮食、低钙饮食、维生素A摄入过量、缺乏运动、吸烟等等。
风湿免疫疾病: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内分泌疾病:库欣综合征、糖尿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性腺功能减退等
消化道疾病:慢性肝病、炎性肠病、胰腺疾病、胃肠道手术后等
遗传病:肺囊性纤维化、糖原贮积症、血色病、成骨不全等
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血友病、地中海贫血等
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脊髓损伤、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癫痫等
特殊药物:糖皮质激素、质子泵抑制剂、甲氨蝶呤、环孢素、华法林、甲状腺素、肝素类药物
其他:包括艾滋病、慢阻肺、充血性心力衰竭、抑郁状态、终末期肾病等。
三、临床表现
早期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并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患者随着骨质疏松症的加重,可出现骨痛、骨折及骨骼变形等。骨痛可以为局限性表现,也可周身均出现,严重时候可出现行走、翻身困难。
骨折是骨质疏松症常见的常见的并发症,自发性或者轻微外伤所致的骨折被称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常出现的骨折类型。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部位包括脊柱、股骨颈、前臂及肩部等。多发胸椎骨折可引起限制性通气困难,并可出现继发性心脏病。腰椎骨折可引起盆腔容积缩小而出现腹腔脏器疾病。
四、诊断
临床医生在获取详细的病史(如肢体骨骼疼痛、背部疼痛),并进行体格检查后,还应结合患者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做出综合判断。
1.骨密度测定:美国国家骨质疏松症基金会推荐骨密度测定适应症:
存在骨折危险因素的50-69岁男性及绝经后女性
年龄>50岁的男性及绝经后女性中出现骨折
年龄>70岁的男性和>65岁女性
使用可引起骨量丢失的药物或患有导致骨量丢失的疾病及有不良生活方式的成年人
2.X线检查:表现为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稀疏减少
3.核素扫描
4.骨折风险预测
5.实验室检查:
一般生化标志物——血钙、血磷、ALP、尿钙、尿磷
骨代谢调控激素——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
骨转换标志物——骨吸收及骨形成标志物
骨质疏松症最大风险并不是骨折,而是因为骨折后需要长期制动、卧床等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可导致肺炎、牙床、血栓栓塞疾病等,甚至导致死亡,所以关注骨质疏松症,早期诊断,早期防止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