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临终前两个月的症状是什么?帕金森该怎么办呢?

2021年03月31日 197人阅读

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见于60岁以后,隐匿起病,缓慢发展。帕金森病并非单因素所致,而是多因素交互作用下发病,研究发现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如今,帕金森病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病、肿瘤之后的中老年第三大“杀手”,然而人们对于帕金森病却知之甚少。


据统计,在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帕金森病的患病率为1.7%,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帕金森病患者将达到500万。目前,帕金森病患者正趋于年轻化,“青少年型帕金森病”患者占总人数的10%。目前帕金森病已成为了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我国中老年人的又一常见病,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质量。

帕金森临终前2个月的症状是不能走路,以卧床为主。患者有不安、恐惧感、浑身疼痛难以入睡、大小便功能失禁。本病是由于大脑多巴胺合成减少引起的一种神经系统病变疾病,多见于老年人。


晚期患者家属要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和生活护理,多关心体贴病人,有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时要给予鼻导管饮食,长期卧床的人要定期翻身拍背,避免褥疮和坠积性肺炎发生,尿失禁时需要导尿。


现在医学对帕金森病的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也存在着许多弊端。中医药在长期实践中,对帕金森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如何正确认识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的地位、作用及其特点,将有利于两种医学手段的有机结合,提高治疗效果。


定颤散风汤认为治疗帕金森病应遵循“早诊断、早治疗”的用药原则。西医研究发现,年龄老化、遗传、环境等因素均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有关。目前的西医治疗主要是以多巴胺替代疗法为主的药物对症治疗,主要针对患者的运动症状,对非运动症状作用甚微,且不能改变帕金森病缓慢进展,患者症状依然持续存在且逐渐加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中药医学源远流长,内容广博,具有理论性、科学性和临床应用性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对世界影响深远,现今西方国家已承认中医药学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并设立发牌制度和考试制度,说明祖国中医药学对疾病治疗是有效的,可靠的。


由于西药既不能延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退化,也不能改善已经损坏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功能,所以仍属于对症治疗。另外西药治疗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耐药性,初期疗效较好,一段时间后疗效不明显,需要不断增加剂量,但大剂量长期应用,可能加速黑质纹状体多巴系统退变,反而加速病程进展;西药本身也有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心血管系统等外周性的副作用,以及运动功能波动、睡眠障碍、精神症状等中枢性副作用等。所以现在多主张尽量推迟西药的应用。这些不足为中医治疗帕金森提供了很大空间。


在定颤散风汤问世前,中医药作为一种辅助疗法,而在近些年中医药在治疗帕金森病上有较好的作用,定颤散风汤展现了中医药千年历史的风采,在治疗帕金森病上体现了定颤散风汤的特色和优势。获得了一些帕金森病患者的信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