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脂药物应用
2022年02月28日 794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血脂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cardiovasculardisease,ASCVD)的重要原因。DYSIS-China研究(目前中国血脂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实效研究之一),共纳入25317名接受了至少3个月降脂药物治疗的门诊患者,结果显示,在接受调脂药物治疗的患者中,仍有相当多的患者各项血脂指标未达标。提示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需要优化调脂治疗模式,提高血脂达标率。
很多血脂异常患者注意控制日常饮食。但是,血液中有2/3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其实是我们自身肝脏合成的,只有1/3是来自于食物。换句话说,即使完全不摄入脂肪,最多只能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1/3。所以,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要使血脂持续达标,只能依靠长期服用降脂药物。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有心血管危险因素(比如吸烟、肥胖等)的患者,血脂控制目标往往需要更加严格。
常用的降脂药物有他汀类、贝特类、依折麦布、PCSK9抑制剂等等。
与欧洲人相比,接受相同的调脂方案,中国人群不良反应率高,主要体现在肌酶、肝酶升高更明显。对比西方人群,东亚人群对他汀类药物敏感性更高,反应更强,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对比西方人群,东亚人群的一些他汀类药物或其活性代谢物的血浆浓度更高。因此服用降脂药物时,我们需要在初始服用的第4-8周时查肝功能和肌酸激酶水平,如有明显升高,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减量或者停药。
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或总胆固醇升高为特点的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重要的危险因素;降低LDL-C水平,可显著减少ASCVD的发病及死亡危险。他汀类药物在ASCVD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均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肌梗死、冠心病死亡和缺血性卒中等)危险。他汀类已成为防治这类疾病最为重要的药物。国外有指南推荐临床上起始就使用高强度(相当于最大允许使用剂量)他汀,但在中国人群中,最大允许使用剂量他汀的获益递增及安全性尚未能确定。他汀剂量增倍,药费成比例增加,而降低LDL-C疗效的增加相对较小。
想要把血脂控制到更低的程度,就需要适当加入作用机制不同的降脂药物。比如可以减少胆固醇吸收的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或者通过抑制某种蛋白酶从而增加胆固醇降解的蛋白酶抑制剂等。即,以他汀药物作为基础,加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或者上述蛋白酶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