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一种布施,会大过帮助一个人好好死亡

2018年05月12日 8689人阅读

好心办坏事


一位亲人快要去世了。
子孙们都很孝顺,争着照顾她。
为了让她多活几天,
大家殷勤地做很多事情:

比如最后几天,她不想进食了,
但大家希望她能再活一段时间,
就一直坚持喂她流食,
一喂,她就剧烈咳嗽,然后呕吐。

比如,她喉咙里发出巨大的异响,
咕噜咕噜好像有很多痰一样,
大家就开始喂水,希望能帮她化痰,
一喂,她就剧烈咳嗽,然后抽搐。

看着她痛苦而狰狞的表情,
我隐隐觉得不妥,就去翻阅了很多资料,
这才发现大家的殷勤是多么无知。


临终须知


2015年,经济学人智库,
发布了一个“全球死亡质量指数”。



英国位居全球第一,
中国大陆排名第71位。
中国死亡质量指数排名为何如此低?
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
我们不懂得“临终护理”。

生命在最后几周、几天里,
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一个人在临近死亡时,
身体究竟会出现哪些变化?
他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而作为家属和亲人的我们,
又该做些什么和不该做些什么?

带着一个个疑问,
我查阅了国际濒死体验协会的“临终告诫”,
查阅了美国老年病学会的“临终关怀八要素”,
查阅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临终关怀十建议”,
查阅了英国国家卫生健康保健所发布的“临终指南”。
看完这些权威资料,
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愚蠢无知。
我想,很多人应该也和我一样吧,
所以才有了写这篇文章的想法,
觉得应该普及一下“临终须知”,
让我们的亲人走得更优雅和安宁一些。


过度治疗


这是“丽莎大夫”讲述的一件普通事,
之所以说它普通,
是因为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各大医院上演:
一个80多岁的老人,因脑出血入院。
家属说:“不论如何,一定要让他活着!”
4小时全力抢救后,他活了下来。
不过气管被切开了,喉部也被打了个洞,
那里有一根粗长的管子连向呼吸机。
偶尔,他清醒过来,痛苦地睁开眼。
这时候,家属就会格外激动,
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们拯救了他。”

后来,他的气道开始出血,
出血,就需要频繁清理。
护士用长管伸进他的鼻腔,
抽吸血块和血性分泌物。
这个过程会超级难受和痛苦,
他皱着眉,拼命想躲开管子。
每当这时,他孙女就低着头,不敢看。

我问家属:“拖下去还是放弃?”
而他们,仍表示要坚持到底。
孙女说:“他死了,我就没有爷爷了。”
治疗越来越无奈,
他清醒的时间越来越短。
而仅剩的清醒时间,
也被抽吸、扎针无情地占据。
十天后,他死了。

死的时候,针眼、插管遍布全身。
面部水肿,已经不见原来模样。
我问自己:如果他能表达,他愿意要这十天吗?
这十天里,他没有享受任何生命的权力,生命的意义何在?
让一个人这样多活十天,
就证明我们很爱很爱他吗?
我们的爱,就这样肤浅吗?



美国是癌症治疗水平最高的国家,
当美国医生自己面对癌症侵袭时,
他们又是如何面对和选择的呢?
美国南加州大学副教授穆尤睿做过一个调查,
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美国医生知道生命无可挽回后,
选择的不是用最先进的手术来延长生命,
而是将精力放在享受最后的时光上。

他们会在脖子上挂一个“不要抢救”的小牌,
有的甚至会把这句话文在身上,
“身体被东开一刀西开一刀,
然后插满各种各样的管子后,
被挂在维持生命的机器上……
这样‘被活着’,除了痛苦,毫无意义,
还不如好好享受一下最后的时光。”

我喜欢浙江大学医学院博士陈作兵的做法:
在得知父亲生命所剩不多时,
他没有选择让父亲在医院插满管子,
而是决定陪父亲安享最后的人生——
回到出生、长大的地方,
和做豆腐的、种地的乡亲聊天。
度过最后一个幸福春节,
吃最后一次团圆饭,
拍一张又一张笑得像老菊花的全家福。
…………
最后,他父亲带着安详的微笑走了。



临终关怀与护理最核心的宗旨是:
当一个人已经无法避免地走向死亡,
任何治疗都无法阻止这一过程时,
我们就应当避免不适当的过度治疗,
把重心转向如何让他好好享受最后的时光。


痛不欲生


去年,我们小区一男子得了肝癌。
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
得知生命无法挽回后,
家人就把他带回了家,
放弃了所有药物治疗,包括止痛。

最后那段时间,
他腹部如鼓,剧痛无比,
经常发出可怕的呻吟声。
那天,他对老婆和儿子说:
“疼得受不了,想出去走走。”
他坐电梯上了30楼,
然后从楼顶纵身而下。

对于临终病人,有两种做法最为惨烈。
一个是我上面说的:拼命抵抗,过度治疗。
另一个是:放弃任何治疗,回家痛苦地等待死亡。



大多数临终病人,
特别是恶性肿瘤晚期病人,
其主要症状是疼痛。
疼痛不仅会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
导致他们火气很大或脾气暴躁,
甚至会触发他们的轻生之念。
所以,我们应该用药物来帮助他们减轻疼痛。

一般性疼痛,可用非麻醉性镇痛剂,如阿斯匹林类。
中等疼痛;可用弱麻醉性镇痛剂,如可待因类。
严重疼痛,可用强麻醉性镇痛剂,如吗啡、杜冷丁类。
你可能听说过药物依赖或药物滥用,
也可能听说过使用吗啡会加速死亡,
但大部分专家认为:
只要剂量控制得当,
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三重角色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
人的死亡分三个阶段。
第一是医院宣布死亡,这是生理的死去。
第二是葬礼的举行,这代表社会地位的死去。
第三是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去,
那么你就是真正的死亡了,
因为世上再也没有人知道你曾经存在过。

所以一个临终的病人,
除了本身是个病人外,
他还是一个社会意义的人。
他还扮演着三重角色,
所以我们要帮他处理好三种关系。



第一种:帮助病人处理自我关系。
我们需要主动与病人沟通,
你希望最后的时光怎么度过?
你希望以什么方式处理遗产,
你希望以什么方式告别这个世界,等等。

第二种:帮助病人处理他与社会的关系。
比如,子女可以和父亲分享,
你是如何影响我的人生轨迹的。
孙辈可以告诉祖父,你对我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句话,就是要让临终者获得“社会地位”,
觉得自己这一辈子没有白活。

第三种:让病人知道你会永远记着他。
比如,拍一些全家福,
然后裱起来,放在显眼处,
并有意无意透露会永远珍藏。
反正就是要让病人觉得:
你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临终牵挂


前段时间看过一则新闻,
就是一位老人临终前,
拉着老伴和儿子的手,
一会看看儿子,一会看看老伴,
然后一个劲地直流泪。
儿子就说:“爸,你放心,我会照顾好我妈的。”
老人摇摇头,还是不放手,
最后,直到儿子说出那句:
“爸,那我给妈妈再找个伴儿。”
听到这句话,老人才松开了手,
露出一个欣慰而释然的笑容,
不一会,就闭上了眼睛。



很多人临终时,都有一些难以割舍的人事物。
只要有一桩放不下,就会造成临终障碍——拼命不想死去。
所以临终关怀和护理很重要的一项任务,
就是不要让病人带着遗憾和疑问离开。

“妈,我保证会给你的兰花浇水。”
“爸,我一定会照顾好狗狗的。”
“爸,我会让妈妈跟我们一起生活。”

我们需要作出这样一些承诺,
让病人可以无牵无挂地安心离开。


强行进食


给临终者喂食,
是很多人都干过的蠢事。
看到病人不想进食时,
我们会感到非常不安。
“不吃东西,怎么保证营养。”
“不吃东西,会加快死亡。”
于是,为了病人能多活几天,
我们常常强迫或勉强病人进食。

殊不知人在最后的时间里,
新陈代谢已经放缓或停滞,
无法再消化和吸收食物了。
也就是说,她已经不再需要食物了,
(主动想进食的人除外)
所以不想进食,甚至闻到气味就想吐。
再加上病人的吞咽功能已大幅减退,
这时候如果强行或勉强他进食,
会引发剧烈咳嗽和呕吐,
不仅痛苦不堪,还可能窒息而亡。

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一点:
当临终病人不想进食时,
一定不要强迫他们吃饭。




死亡咆哮声


知乎一位网友讲过一件真事:
“父亲将要死的时候,
呼气时,喉咙发出巨大异响,
格咯格咯地好像有很多痰。
我就凑拢去看,
看到他嘴里有一大口痰,
喉咙只有一个小小的孔。
我就想用水把这口痰化掉,
于是便舀了一勺水送进去,
噗,一口痰喷了出来,
他开始剧烈咳嗽,
没一会儿,就断了气。
父亲已经过世十年了,
这十年我都活在愧疚里。”

为什么临终病人喉咙会发出巨大响声?
因为随着死亡的临近,
病人的口腔肌肉会变得松弛,
喉咙中的液体就会积压在咽喉,
所以一呼吸就会发出咕噜声,
医学上将其称为“死亡咆哮声”。
咆哮声虽然听起来很恐怖,
但病人并不会觉得多痛苦。

要缓解这种咆哮声一般采用三种方法:
用药物减少呼吸道分泌
用棉棒小心翼翼粘出痰液
将病人身体翻向一侧,头枕得高一些
千万不要喂水,以免引发窒息。


温度问题


作家莫小米在《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中,
讲过自己的一件事,
她父亲重病,快到临终:
“我抓着父亲的手,
他像山泉一样凉。
我命令弟弟说:爸爸冷,快拿毯子!
现在才知道,他其实并不冷,
只是因为循环的血液量锐减,
皮肤才变得又湿又冷。
而此时在他的感觉中,
他的身体正在变轻,
渐渐地漂浮、飞升……
这时哪怕是一条丝巾,
都会让他感觉到无法忍受的重压,
更何况一条毯子。”

处于弥留之际的很多病人,
已无法说出“太冷了”或“太热了”,
所以体感温度是否合适,
需要我们用心观察。
如果病人频繁想拨开被子,
那就是他感觉太热了,
这时我们可以把被子移开,
或者用毛巾冷敷他的额头。
如果病人的肩膀缩起来了,
则表明他是感觉太冷了,
这时我们可以调高空调温度,
最好不要加盖被子,
太重对病人而言,是一种巨大负担。


皮肤问题


前段时间听说过一件真事:
子女疏于照顾临终母亲,
在母亲死后给她换衣时,
才发现母亲背部已经溃烂,爬满了蛆。
对于临终病人来说,
皮肤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困扰,
一不小心就会生出褥疮,
甚至大面积溃烂,痛不欲生。

所以我们在照顾临终病人时,
一定要做好以下几点:

不要让病人一个姿势久坐久躺,
每隔几小时就要帮助他翻身。
经常用毛巾为病人擦拭身体,
保持皮肤的清洁。
用湿毛巾缓解眼部的干燥。
用润唇膏涂抹嘴唇,
或用棉签沾水擦拭嘴唇,
缓解嘴唇的干燥。




幻觉问题


国际濒死体验协会通过大量观察,
发现有的临终病人会出现濒死感,
当濒死感出现时,
他们可能会看见已经去世的亲人,
或者出现其他一些幻觉。
“一个将逝之人可能会边看远方边喃喃自语,
或者谈起一些旅行计划之类的奇怪话题。
甚至会用奇怪的措辞来描述一些奇怪的想法。

比如,有个女患者坚持要穿最好的衣服,
因为她觉得去世的丈夫会来带她跳舞。
有个年轻人说自己需要一张地图,
这样他就能知道自己的旅行路线是哪一条。
有个老人经常说,
自己曾经深爱的某个故人正要来找他,
或者那人现在就在他房间里……”

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
要么会觉得非常恐怖,
要么会觉得病人精神失常。
但国际濒死体验协会说:
“这种情况其实很正常,
濒死感存在的目的,
就是为了帮助临终病人做好迎接死亡的准备,
这种濒死感会有很大的导引和安慰作用。”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时,
我们要注意几点:
保持镇定,不要恐慌。
不要去打破他的幻觉,打断他的说话。
留意他说话的内容,以及想表达的意思。
尽可能帮助他实现一些意愿。


孤独问题


看过一本关于临终关怀医院的书,
70多岁的艾蜜莉,
罹患乳癌已经走到生命终点。
其女儿每天都会到医院来看她,
两人的关系似乎很好。
但每次女儿离开之后,
她就开始在那抽搐掉泪。
她希望女儿留在身边,
可女儿每晚都要回家,
虽然也有医护人员照顾,
但她心里总是空荡荡的,觉得无比孤独和恐惧。



这家医院的医生做过一个调查:
人临死前最怕的是什么?
大部分病人的答案是:孤独。
所以,对于临终病人而言,
最有效的护理,就是爱和陪伴。
大部分临终病人都希望身边有人相伴,
虽然他们可能并不想和你聊天,
但他们却希望你能陪在身边。

所以,我们需要做些事情来缓解他们的孤独:
将病房安置家庭化,营建温馨环境
小声播放病人喜欢的音乐
握着他的手或者轻轻抚摸他
敞开心扉说一些他想听的话


最大布施


尼采说:“不尊重死亡的人,不懂得敬畏生命。”
但我们,至今还没学会如何谢幕。
央视主持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