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良性病变之食管乳头状瘤
2020年07月22日 870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食管乳头状瘤是发生于食管黏膜鳞状上皮的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一般直径不超过0.5cm,其组织学上呈直径不一的乳头状突起,鳞状上皮分化成熟,保持了正常的细胞极向,一般无分化不良及非典型的核分裂,中央为纤维血管组成的中心轴,伴有棘层增生,表面常有过度角化和角化不全,但角化不良细胞、多核巨细胞和核异质细胞罕见,故称为食管鳞状上皮乳头状瘤,简称食管乳头状瘤。Adler在1959年首次报道。我国食管乳头状瘤的内镜下检出率约0.144%,国外报道的发病率约0.07%-0.45%。近年来随着内镜的广泛开展,报道的发病率逐渐提高。食管乳头状瘤发病年龄范围较广,我国文献报道14-79岁,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目前引起乳头状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由于一半以上的病变位于食管的下1/3段,因此很多研究者认为,胃食管反流、化学和物理刺激等是重要因素,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的作用目前尚缺乏有力的证据。
内镜下表现:多数为单发,分为外生型、内生型、峰型3种类型。以外生型最多见,内生型次之,峰型最少见。最典型的形态特征是具有乳头状或指状突起样结构,近距离很容易辨认,乳头的长短、多少、粗细和排列的疏密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大体形态。绝大多数无蒂,少数为亚蒂,白色或浅粉红色,质地柔软,弹性好,NBI观察到明显的血管分布。少数呈球形或半球形隆起,内镜下与食管息肉不好鉴别。瘤体通常较小,直径为0.2cm-1cm,国外报道最大直径有超过3cm的。
治疗选择取决于瘤体的大小。对于直径小于0.5cm的食管乳头状瘤,可采用热活检钳除或电凝灼除,也可直接用普通活检钳完整钳除;对于直径超过0.5cm以上者,内镜下圈套器电切、微波、氩气等治疗均可取得较好效果。由于大部分乳头状瘤为单发,体积较小,治疗切除后也不易复发,预后较好。但如果刺激因素长期存在时,则有复发可能。
参考文献:
1.刘辉.100例食管乳头状瘤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2013硕士学位论文)
2. Using typical endoscopic features to diagnose esophageal squamous papilloma. World J Gastroenterol,2016,22(7):2349-2356.
3.Esophageal squamous papilloma with tentacular processes.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201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