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热怎么办?
2018年07月27日 780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发热占儿科门诊病人的10-20%以上,绝大多数宝宝3岁前曾发热。3岁内的发热病因复杂,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急性中耳炎,脑膜炎等。病情或轻或重,早期很难鉴别,有些需要马上处理,有的却仅需要退热对症,有的甚至可以暂时观察,给家长带来很大困惑,害怕耽误了孩子。下面讲讲宝宝发热该怎么处理。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儿科刘坚
体温测量方法有哪些?腋下测温法最常用,10分钟,正常36-37度;口腔测温法准确方便,5分钟即可,正常36.3-37.2度;肛门内测温需要插进肛内3-4 cm,5分钟,正常36.5-37.5度;耳内测温采用红外线耳式体温计,测鼓膜温度很准确;额测法采用红外线,仅作为体温筛查。这些方法各有利弊:水银体温计玻璃易碎,水银进入体内常有发生;电子体温计比水银体温计略低;红外线体温计波动大,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那么什么是发热呢?临床工作以肛温≥38度或腋温≥37.5度定义为发热。
发热也会有假的!真正发热常表现为皮肤干燥、花纹,四肢凉或发烫,温度相对高。如果保暖过度、哭闹、吃奶、天热等也会引起微热,皮肤潮湿、大汗,四肢热。
发热原因复杂。以病毒、细菌感染居多。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扁桃体炎、肺炎、支气管炎、中耳炎、鼻窦炎等;传染病如手足口病、水痘、麻疹、风疹、百日咳、猩红热等;消化道感染出现腹泻、脓血便、恶臭等;泌尿道感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神经系统如脑膜炎,出现头痛、嗜睡、呕吐、抽搐等;其他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区分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相当重要,但往往非常困难。此外非感染性发热如川崎病、暑热症等也常见发生,不要以为发热都是感染引起的,滥用抗生素。
宝宝发热,医生常做以下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尿常规、大便常规、支原体及衣原体抗体、呼吸道病原学检查、X线胸片等,目的是判断病原体、病病变部位和病情严重程度。
对表现为咳嗽、流涕、打喷嚏、咽痛来说,90%以上是病毒感染;特别是一家数人相继感冒,病毒感染可能性较大;喘息性疾病也多由病毒感染引起。这些情况一般不需要化验血常规。但对1岁内尤其3月内的宝宝,除了发热,没有其他任何表现,要引起高度重视,医生仔细检查,化验血和尿往往是必要的。发热超过3天,咳嗽加重,有咳痰等情况都是需要化验血的。但家长应记住,发热12小时以内,即使细菌感染,白细胞还不一定有升高。
那么怎么解读血常规报告单呢?白细胞总数(WBC)≥15×109/L或<5×109/L,或中性粒细计数≥ 10×109/L应当考虑细菌感染。但应注意:白细胞高,不一定都是细菌感染;白细胞不高,细菌感染可能性小。对C反应蛋白>40 mg/L可能有细菌感染,如果仅仅轻微增高,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不大。同样道理,降钙素元(PCT)>1 ng/ml对细菌感染有一定诊断价值。
家长应当明白:退热的目的是减轻孩子的痛苦、疼痛和不适。退热处理不能缩短病程。发热是机体抗病的一种有效方法。不明原因发热,退热处理可能掩盖病情。
宝宝发热应该怎么处理呢?首先应补充液体,纠正脱水。最适宜的环境温度22度,过热不利于散热,敞开衣被散热。还可以采用温水(27度)擦拭,忌用冰水,会引起寒战和产热增加、不舒服感、鸡皮疙瘩、哭闹等。忌用酒精,会引起哭闹、中毒。退热滚珠、退热贴等的疗效不确切,不推荐使用。常用退热药物有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6月以内的宝宝仅能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对反复发热的宝宝,交替使用这两种药并不能降低药物毒性,不推荐交替使用,联合使用更不合理。3岁内使用滴剂更方便,剂量准确。不能口服,或呕吐严重才使用栓剂。一般不使用地塞米松、强的松等激素退热,儿童不使用阿司匹林、安乃近、赖氨匹林等退热。
最后提醒家长朋友,请仔细阅读说明书,谨慎用药,切勿超量使用。有任何疑问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