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思睡病例中医治疗的启示
2018年10月22日 858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中医腹诊的重要性
女性,74岁。2018年8月4日入院。
主诉:右下肢乏力6年余,伴一过性反应迟钝、言语不利4小时。
现病史:患者6年前急性脑梗死后遗留右下肢乏力,平素可自行行走,2018.8.4上午11时许家属发现患者反应迟钝、言语不利,无意识丧失,无肢体抽搐,遂急送至我院急诊,查头颅CT未见出血,查头颅MR未见急性脑梗死。予静滴活血化瘀的液体后至下午14:30分左右患者反应迟钝、言语不利逐渐缓解,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入院症见:神清,精神疲倦,右下肢乏力,反应可,对答合理清晰,无肢体麻木,纳可,思睡,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
既往史:脂肪肝、胆结石、颈动脉硬化、高血压病、糖尿病史,平素血压、血糖控制可。
查体:右下肢肌力4级,余(-)。
辅助检查:头颅MR:脑桥、胼胝体膝部及压部、双侧丘脑、双侧基底节区、双侧放射冠、双侧半卵圆中心及双侧额颞顶岛叶及右侧枕叶多发缺血梗死灶,右侧枕叶软化灶形成,未见急性梗死;侧脑室旁脑白质变性,脑萎缩;颅脑MRA示颅内动脉多发狭窄,提示脑动脉硬化。
入院诊断:中风中经络(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西医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高血压病
2型糖尿病
胆结石
脂肪肝
诊疗经过:入院后予常规西药抗血上板、降脂稳斑、降糖及静滴活血化瘀的中成药治疗,中药根据诊疗常规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但每日查房时家属始终反应患者睡眠时间过长,其他饮食、二便、言语、肌力正常。与患者对答,皆能如常回答。引起了我的重视,细察患者,再次补充四诊资料如下:
望诊:形体中等,肤白质细,神色安静似无所苦,唇淡红,舌淡红苔薄白。
切诊:脉沉偏细,腹诊时患者腹部并无老年人常见的松软之象,尤以剑突下约有10cm直径的类圆形质地较坚韧的块状物较明显,压之患者疼痛不明显,余腹部基本正常。
闻诊:语声相对较低。
思路:患者表现为思睡,心下可触及痞块,是保和丸的食积?还是寒热错杂的泻心汤方证?或是水热内结的木防己汤证?或是治疗心下坚的枳术汤或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患者饮食正常、大便不酸臭,排除保和丸证;无热象,无腹泻等虚寒象,排除泻心汤方证;无面色黎黑、不喘,不似木防己汤证;饮食可,无腹胀不适感,不似枳术汤证;面白肤细似桂枝证,但欲寐似麻附细证,于是选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具体如下:
桂枝15g、甘草10g、生姜15g、大枣15g、麻黄5g、熟附子15g(先煎)、细辛3g(后下)
2剂后患者精神恢复如常。
按:此患者的多睡可能现代医学解释为动脉硬化致脑供血不足所致,但临床见了近20年的动脉硬化患者,比她硬化甚者有之,患者也可精神如常,且此次患者并未有新的缺血事件发生,什么原因致患者如此喜睡?现在,我还很难给自己找个令自己满意的答案。但在此病的治疗中,可能更多的时候患者出现多睡、安静,按传统思路可能大多数人会从痰湿蒙弊心神论之,或按经方思路予四逆汤、麻附细处之,但该患者的腹诊提供了处方的重要依据,从心下坚(痞)去考虑,取得了桴鼓之效。我也在想,如果此病人直接用四逆汤或麻附细会怎么样?因病人的唯一性,结果不得而之。但如果从方证的角度解释,应该是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更适合。